日前,杭州市濱和小學開設了方言課,讓孩子們通過對方言的學習了解杭州本地文化、故事,增加故鄉認同感,也讓“新杭州人”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和氛圍中。
此舉被認為是在拯救地方文化,其實這并非濱和小學首創。6年前,杭州清河實驗學校把方言引入課堂,本地教師自編教材,將方言滲透到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3月26日《新京報》)。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對于出門在的游子來說,聽到老家方言,自然是倍感親切和激動。但是,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來講,卻必須要推廣普通話。否則,課堂內就會出現南腔北調,讓人聽不懂甚至鬧出許多笑話。伴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一些學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方言進校園無疑是其中的一種。
近日,杭州市濱和小學就開設了方言課。從而引發輿論的關注,并上了熱搜。由此可見,社會各界的關注度之高。對此網友們褒貶不一,有人和學校認知一樣,認為開設方言課,讓孩子們通過對方言的學習了解杭州本地文化、故事,增加故鄉認同感,也讓“新杭州人”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和氛圍中。但亦有網友認為,國家要求推廣普通話,學校理應首當其沖。而不應該為了教改,刻意讓方言進校園,入課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
筆者認為,方言進校園可嘗試,但不宜復制推廣。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還是要以普通話為主。因此說,方言能否進校園還是讓學生和家長說了算。不宜強求,更不宜推廣。
可以選擇性嘗試。畢竟方言既有積極上進的一面,也有頹廢和糟粕的一面。上課前老師當進行仔細篩選,以傳播精華,摒棄糟粕,真正讓學生學習和融入地方方言文化,增強故鄉認同感,從而充分調動她們熱愛故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和積極性,創造性。讓教改效益最大化。
堅持自愿為準則。自愿選擇,自愿報名,心甘情愿學方言。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千萬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更不能拉郎配。強迫不愿學習方言的學生選學方言。否則,不但會做成夾生飯,而且還會帶來許多副作用。
方言進校園不宜推廣。浙江省教育廳語管處一位負責人回應也稱,方言保護是在做文化的記錄,不等于要全面推開方言。顯而易見,這只是一種嘗試,至于效果如何還有待市場來檢驗。不可否認,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應試教育確實存在一定弊端,因而呼吁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歇過。國家和各地教育部門也在為此進行各種積極地嘗試,以求尋一條適合國情的教改之路。對此既要做到積極主動改革,又要抱著慎重的態度,努力做到不冒進,不跑偏,遵循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準則。實現利國利民利個人的教育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