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地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然而,記者采訪發現,部分企業利用延長工作時間、剔除福利待遇的方法,變相稀釋勞動者“最低工資”,規避執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企業做得隱蔽,加之勞動者不清楚法條,導致發現并維權的勞動者極少。(3月25日《工人日報》)
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作為保障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維護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合法權益的一項“兜底”政策,最低工資的“含金量”至關重要。2004年起施行的《最低工資規定》第十二條明確指出,“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在剔除下列各項以后,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二)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三)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一規定并未完全落到實處。一些企業在支付勞動者工資時,往往沒有考慮到延長工作時間的因素。還有的擅自將包吃包住費用算進最低工資,月底發工資時予以扣除。這就直接導致部分勞動者表面上看似工資不低,實際低于“最低工資”。
出現變相“稀釋”最低工資,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企業負責人對于最低工資制度缺乏全面正確的了解,造成片面執行,變形走樣。還有的則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從自身利益考量,故意誤讀相關規定,降低用工成本。其次,許多勞動者對法律政策條款不理解、不清楚,加之維權成本高,很少有就最低工資被“注水”較真。
對此,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推動普法入細入實,讓最低工資的相關規定入腦入心,監督用人單位不折不扣地執行到位。同時,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引入“舉證倒置”,最大限度為廣大勞動者降低維權成本,增強勞動者維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相關規定“打架”,企業違法成本低,也是重要因素。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最低工資規定》第十三條,用人單位支付工資在剔除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相關津貼福利后,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補發所欠勞動者工資,并可責令其按所欠工資的1至5倍支付勞動者賠償金?!秳趧雍贤ā返诎耸鍡l則規定,勞動報酬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由于《最低工資規定》是下位法,《勞動合同法》是上位法,雖然前者的處罰力度更大,但各地普遍按照后者的規定執行。如果遭遇勞動者投訴,用人單位往往只需要在相關部門要求時間內補齊差額,無需付出額外賠償。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一些企業的僥幸心理。
“最低工資”被變相“稀釋”,不僅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有悖最低工資制度的善意初衷。有關方面應盡快統一法律法規,推動“懲罰性賠償”落到實處,提高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倒逼其敬畏勞動者權益,守牢最低工資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