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房,但沒有購房資格,怎么辦?花點小錢,就有中介提供落戶、代繳社保、尋人結婚等服務。中介機構“明碼標價”,“定向爆破”,各種招數層出不窮,有的甚至違背社會道德底線。媒體調查發現,幾乎跟購房資格相關的每一個環節,都曾經存在或者目前仍然存在違規操作的漏洞。巨大的套利空間,催生出種種“鉆空子”亂象,消解著樓市調控政策的效力。
“房住不炒”的觀念深入人心,房地產調控措施越來越嚴,但某些中介機構卻從中覓得了巨大的商機。在利益驅使下,中介服務越來越“多元化”。面對常人眼中牢不可破的調控措施,一些中介機構閃轉騰挪、左右逢源,只有別人想不到,沒有他們辦不了。由此,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而且使調控措施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為了招攬生意,不少中介機構熱衷于“鉆空子”,甚至以此作為自己的“優勢”和“賣點”。究其原因,在某些地方的調控措施中,確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空子”。對于普通人來說,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空子”,也不具備專業條件和資料背景去琢磨如何“鉆”。但對于中介機構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和條件,而且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試探尋找調控措施的“空子”。由此,不僅需要加大對唯利是圖的中介機構的打擊力度,扎緊調控措施的制度籬笆才是更關鍵所在。
除此之外,中介機構常用的套路還有“跑路子”——此處如果沒有“空子”,他們就往別處去“鉆”,這些中介機構所鉆的空子,往往并不是擺在明面上,而是他們一路“跑”出來的。譬如報道中提到,從北京到廣東深圳工作的張女士,一方面不愿舍棄北京社保和購房資格,但又渴望在深圳買房。把戶口落到深圳后,她于2021年初找了一個中介公司代繳深圳社保,每月支付10%的服務費,“這樣,三年后,我就有資格在深圳買房了。”中介機構之所以能跑出“空子”,是因為不少地方的調控措施都是各自為政,彼此缺乏資源共享與信息溝通。由是觀之,只有讓信息多跑路,才能讓中介少鉆空。
相比起“鉆空子”和“跑路子”,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托門子”?,F實中,確實有一些中介機構,他們既不是鉆現成的空子,也不是跑沒有的路子,而是總能在無懈可擊的調控措施中“蛀”出一個“空子”來。報道中,記者走訪發現,重慶不少樓盤銷售人員都表示有專門的中介可以通過交“包裝費”幫助“三無”人員獲得貸款資格,規避房產稅。這樣的狀況令人感到吃驚,那些翻云覆雨的中介機構,何以具備如此驚人的“能量”?他們身后,是否有利益勾兌和權力尋租的影子?當“蛀空子”成為行業潛規則,調控措施如何避免“空調”的尷尬?
近期,深圳、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都在不斷通過“打補丁”的方式強化限購政策落實。面對上下其手的中介機構,制度層面的“打補丁”無疑是必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門心思“鉆空子”的中介機構,也不失為推動調控政策更加科學化、精細化的外力。與“鉆空子”相比,“蛀空子”無疑是更加值得警惕和防范的,只有切斷中介機構狂野的“路子”,堵住他們囂張的“門子”,才能確保調控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由此,不妨順藤摸瓜,排查一下那些“門子”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人。(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