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十七房村老黨員鄭雪浩過90歲生日,家人和他商量,老人表示辦酒席沒啥意義??吹酱謇餅閼c祝建黨100周年舉辦了很多文化活動,鄭老“靈機一動”:很多上年紀的人喜歡聽走書,何不拿出辦壽宴的錢,請大家聽走書。經過籌備,走書專場于3月18日啟幕,一直持續至4月中旬。(3月30日《寧波日報》)
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為高齡老人舉辦壽宴往往具有很強的象征性和儀式感;然而,賓客團團圍坐,放開肚皮大快朵頤之后,一場壽宴下來似乎什么都沒有留下。“不辦壽宴辦戲宴”并非“差錢”,也不是因為子女不樂意,而是源于老壽星渴望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將舉辦壽宴的2.7萬元用來滿足鄉親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不辦壽宴辦戲宴”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閑暇生活,也讓老人90歲大壽變得更加熱鬧、更加持久、更有意義。舉辦壽宴短則一兩天,長則三五天,同樣的費用可以邀請專業走書團隊來村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表演,請鄉親們免費觀看。從這個角度上說,“不辦壽宴辦戲宴”并非不夠理性,而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轉變和價值排序的重塑。
作為寧波地方傳統戲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書通俗易懂,說唱并重,輔以形體動作,表演富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不辦壽宴辦戲宴”持續一個月時間,不僅給“走書迷”帶來了視聽享受和精神愉悅,也助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經濟因素不斷嵌入日常生活的當下,非遺傳承人同樣也有經濟訴求;當手藝人不再為生計發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會得到更好地傳承。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走書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進行了精神洗禮;將寧波革命烈士馮和蘭英雄事跡加入表演曲目,讓觀眾在享受精神文化盛宴的同時接受了黨史教育,增強了家國情懷。
不辦宴席為村里修橋,不辦壽宴辦球賽,不辦壽宴辦戲宴,移風易俗不能只靠口號,而是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參與。不辦壽宴固然少了一些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將操辦酒席的費用用在慈善和公益事業上,豈不更好?這樣做不僅完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豐富了鄉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村民之間的社會互動和社會聯結,讓鄉村更有生機和活力。
對于壽星及其家人而言,“不辦壽宴辦戲宴”非但不“丟臉”,反而會讓他們“長臉”。畢竟,“不辦壽宴辦戲宴”不僅讓村民們節省了人情往來的經濟支出,也讓他們免費享用了“精神食糧”,自然會得到村民們的尊重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