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市一位騎電動車的七旬老人被一輛商務車撞倒在地,不省人事。肇事司機在一旁焦慮地打電話,交警和120還沒趕到。一輛車停下來,車上下來三個人,其中兩名女士對倒地老人關切詢問,“你還好嗎?我們學過急救的。”并對老人采取了緊急救護措施,直至120趕來,另一位同事則全程錄像留證。(3月31日《錢江晚報》)
在人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強的風險社會,難免會發生交通事故。面對被撞倒在地的老人,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三位路人沒有在“扶不扶”上猶豫踟躕,而是勇敢地伸出了援手。不麻木、不冷漠,該出手時就出手,見證了三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共同體意識,不僅裨益了被撞老人,也在無形之中幫助了肇事司機。
兩位施救者并非盲干,而是具有急救技能;為了避免被訛詐,又安排了一位同伴錄像取證;既不缺乏見義勇為的善良與擔當,也不缺乏為他人排憂解難的技術與能力,還具備風險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智慧,“兩人急救一人取證”堪稱是對見義智為的完美詮釋。
急救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急救技能雖然不排斥經驗,但卻不能完全依賴經驗;急救技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與學習。被撞倒在地的老人需要專業的救治,如果見義勇為者只憑借一腔熱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施救,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覺得急救技能缺乏使用價值,在通常情況下都用不上,從而失去了掌握急救技能的興趣和熱情。更何況,學習急救知識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當收益難以預期,一些人自然不愿意做“賠本生意”。在一個工具理性盛行的社會中,具有鮮明利他屬性的急救技能尚未成為“香餑餑”。
當小概率事件發生,突發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傷害亟需幫助的人們,遇上醫護人員是一種幸運,遇見具有急救技能的陌生人也是一種幸運??墒?,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么幸運。只有掌握急救技能的人越多,整個社會才會更有安全感。說到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學習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一事上,沒有“便車”可搭。如果每個人都將見義勇為、見義智為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公共空間必然會出現“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困境,最終導致“有人需要急救卻無人可以急救”的尷尬。
見義勇為、見義智為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與人為善,讓陌生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溫暖,有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惠、互濟互助。為了避免“救人反被訛”的上演,“兩人急救一人取證”實現了分工協作、有機團結。降低成本和風險,非但沒有損傷利他行為的價值底色,反而有助于呵護公眾的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