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大中專教材、業余教育課本及教學用書的零售數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這些教材若循環使用一年,可節約200多億元,節約的費用如果用來援建希望小學——大約可援建4萬所希望小學。這是2020年《瞭望》新聞周刊援引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數據,對教材浪費所作的形容,“教材循環制度”也隨之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印刷精美的教科書,尚還品相完好、干凈整潔,大多數情況下卻只能送進廢品收購站,最終進入造紙廠回爐再造的境地,就全國范圍看數額之巨大,的確令人觸目驚心,令人遺憾,是到了亟需重視和有效應對的時候了。
應該說,教材不能重復循環利用,造成環境和資源浪費,進而期待教科書重復循環利用,早就有共識。然而,我國教材重復利用的現狀是,人人都說好,國外也搞得不錯,唯獨我們卻學不了,或者說遲遲難以有效大面積展開。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筆者以為,除了市場發育不成熟外,還有以下因素綜合掣肘造成。
背后利益使然。早在2017年,科技日報曾報道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在高校教材的編寫上,學校、老師、教材編寫者、出版社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很多大學會選擇本校出版社的教材,不少老師會選擇自己的書作為課本,每一本教材的出售都意味著相關方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國的教材總要出新版,總要做調整,標價還特別高。其它階段如義務教育等階段的教材發行,雖然沒有如此明顯的發行利益,但或多或少都存在這些問題。而與此相對應的,想要推動課本重復使用的人士多從環??紤],卻無關利益。
使用習慣使然。新學期新氣象,不管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每一個新的學期、新的學年,都意味著新的開始,有一本嶄新的課本,尤其是所謂主課的語數外等課本,大家長久以來似乎都有很大的共識。這種背景下,在眾多家長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難不能難孩子思維主導下,每學期為孩子賣新課本,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第一選擇。這對推行教材重復循環利用,也是一個很大的掣肘。
教學習慣牽絆。時下,對于不少地方和學校的老師,尤其是語數外等主科老師,大都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也就是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對于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往往要求學生把其抄記在課本相應的頁面和內容旁邊。這在方便教授和學生記憶學習的同時,卻也有意無意造成了教材書本的不衛生。再加其他污染因素,如果循環使用這些教材,書本衛生就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這也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材循環使用,進而加重浪費現象。
此外,缺乏統一的制度規定,也是一個個無可忽視的因素。說起教材循環使用,并非所有的教材都沒有這樣使用。比如目前的義務教育階段體、音、美等教材,多年前已經實現了循環使用,而且效果還不錯。原因就在于,其自上而下有一套明確的制度。反觀語數外等主課教材循環利用,卻缺乏這樣的統一制度安排,僅靠地方、學校等自覺,而且很多時候意味著麻煩甚至經濟成本付出等,自然循環使用不積極推進較慢,乃至停滯。
當然,可能的因素還不少,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但這些已經說明,要想遏止教材使用浪費,有效推進教材全面循環利用等,就需政府、學校、老師、學生、出版社等眾多方面,在出版利益、購買習慣、使用傳統、制度完善等環節綜合協調努力形成治理發力,才可能讓這一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