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小學生金蔓清發現自己使用的英語課本出現馬戲團動物表演內容,覺得內容有錯誤引導。孩子母親告訴記者,出版社接到反饋后表示,會在下次修訂時換掉這部分內容。(4月8日 澎湃新聞)
面對教材中有關動物表演的內容,這名小學生并沒有迷信和盲從權威,而是勇敢地質疑和積極表達。在她和家人的努力下,出版社表示將在下次修訂教材的時候換掉相關內容。有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捕捉教材中的短板與不足;有表達的意愿,并將這種意愿轉換為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這位小學生的行為顯然值得點贊。
教材內容出現失誤和偏差,并非小事。一方面,教材受眾面廣,使用人數多;另一方面,教材具有啟智增慧、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功能,不僅能夠向學生們傳授知識,也具有信仰驅動和價值領航的功能,尤其是對未成年人來說,教材在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精神坐標和價值航向上具有重要作用。教材內容有偏差,難免會導致一些人形成認知偏差。
伴隨著社會變遷,人們對動物保護的認識不斷在深化。在過去,動物表演很常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不少人靠動物表演為生。在動物保護意識不斷覺醒和增強的今天,禁止動物表演不僅成為一種制度規范,也逐漸成為一種思想共識。教材中依然保留有動物表演的內容,顯然是一種比時代潮流“慢了一拍”的“文化墮距”現象。
動物表演雖然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但卻給動物帶來不小的傷害。為了娛樂觀眾,一些動物經歷了殘酷的訓練,稍有不從,就會遭遇抽打、剝奪睡眠、強迫挨餓等規訓與懲罰。在我們看得見的前臺里,動物憨態可掬、溫順乖巧,逗得觀眾們捧腹大笑;在我們看不見的幕后,動物們飽受磨難,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與傷害。
人與動物究竟應以何種方式相處?動物表演為觀眾帶來了精彩和樂趣,卻不能任由“以虐取樂”的上演。禁止動物表演固然有科技發展的因素,禁止虐待動物才是最關鍵的原因——讓動物按照人類的意志來做動作,總免不了采取一些非常規手段;避免動物遭受虐待,最好的辦法就是禁止動物表演。
動物表演的逐漸消失,是人類理性處理與動物關系的必然結果。在現代社會,公眾滿足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必要依賴動物表演。“他們和我們一樣生機勃勃地活著,享有自由,是大自然的奇跡。”同在一片藍天下,以一種平等、尊重乃至敬畏的態度善待動物,有助于讓人和自然更好地相處。
對待動物的態度,折射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認同動物保護理念、有較真精神、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位小學生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