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株洲一家房產公司董事長游某心肌缺血拒絕住院5天后猝死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4月6日凌晨,游某就醫時被查出心肌缺血。醫生警告稱,不住院隨時可能猝死,但其本人簽字拒絕住院,隨后,在朋友圈發文吐槽醫院及醫生。
游某猝死的消息之所以能夠登上微博熱搜,還在于他在離世前幾天發布的那個微信朋友圈。在這個微信朋友圈中,游某因為身體不適前往醫院進行檢查,醫院的醫生根據其心肌缺血的檢查結果,建議他住院治療。
然而自認為身體沒有大礙的游某,非但簽字拒絕了醫生要求住院治療的建議,而且還發朋友圈吐槽醫生和醫院,表示自己“我廈門大學畢業(嚇大)的,錢還沒花完,事還沒做完,女兒還小、老婆還年輕,老天爺不收的。”然而在發完這個朋友圈僅僅5天之后,他就因心臟病突發而猝死。
一個中年男人,家庭頂梁柱的突然倒塌,確實讓人倍感痛惜。但是這起悲劇的背后,對公眾其實是有多重警示價值和意義的,這也是為什么此事能夠登上微博熱搜的原因所在。
首先,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最了解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是我們自己,但其實不是。在經過醫院的儀器檢查,醫生診斷,已經得出我們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我們是應該聽醫生的,還是聽自己的,這是一個問題。而大部分網友的建議,是聽醫生的,因為醫生才是專業人士,他們的判斷更加權威、客觀。如果游某當時能夠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住院,現在的猝死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
其次,從游某自醫院回來以后所發布的朋友圈內容不難看出,字里行間,他對醫院和醫生是存在諸多不信任的。他覺得醫生警告他住院是嚇唬他,所以他很痛快地在患者本人拒絕住院的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拍照發到朋友圈。這背后暴露的問題,其實是醫患之間,尤其是患者對醫生、對醫院的一種下意識的不信任。如果他們能夠從心里信任醫生和醫院,那么或許就會接受醫生的建議住院了。
最后,在患者醫療常識普遍欠缺,同時醫患之間信息也不對稱的情況下,如果醫生覺得患者應該住院,但是患者卻拒絕住院,除了像現在這樣要求患者簽署一張拒絕住院的聲明,我們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F在醫生和醫院只能建議患者住院,但是卻不能強制患者住院,所以未來應該尋求更積極主動的辦法,讓應該住院的患者及時入院接受治療。(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