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志愿者寫推文、錄音頻、拍視頻,用方言介紹家鄉美食、民俗、文化。中國語保工程核心專家組成員、廣東省首席專家、暨南大學語言資源保護中心主任甘于恩自2016年開始,已連續五年做這樣的事情。他一手辦起來的“語言資源快訊”公眾號,也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用方言介紹家鄉文化的風氣。他說:保護方言,不能只靠專家學者,需要家校共同努力。(4月20日《南方都市報》)
方言的使用空間越來越狹小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正規的場所,是不提倡使用方言的,甚至是禁止使用方言;其二,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到縣城或城市打工。外來務工人員多,本地人和外來務工人員交流,要講普通話。
在這種語言格局之下,方言的使用范圍被普通話給稀釋了,出現了嚴重的“方言斷層”的情況。比如說,留守兒童在學校都講普通話,回到家里,爺爺奶奶為了遷就他們也講普通話,所以兩端都出現了語言的變化。由此,方言說的越來越少,不少方言出現了“無人會說”“無人聽懂”的現象。
拿廣東方言為例。在廣大方言中,目前使用人口最多的是粵語?;浾Z也叫廣府方言,民間叫白話,目前使用人口約4000萬到6000萬。潮汕方言包括雷州半島的雷州話,他們從語系上劃分都屬于閩方言?;浳?、云浮、清遠還有一些地方在講閩方言。閩方言大概有2000萬使用人口。講客家話的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韶關、清遠,湛江茂名一帶也有零星的客家人,人口也接近2000萬。廣東還有一種粵北土話,分布在粵西北和粵北,還有韶關、清遠和連州,加起來大概有100萬以內的使用人口。
表面上看,“100萬廣東人說方言”似乎人數是不少的,可是面對廣東巨大的人口數量來說,廣東方言還是有“走向死亡”的憂慮。不僅是在廣東這個地方,全國各地的方言都出現了“生命危急”,有的是“茍延殘喘”,有的是“奄奄一息”,有的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
目前,很多語言專家都在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整理收集方言,把方言錄制成視頻,錄制成音頻,放在地方的“語言博物館”里。這種拯救方言是一種積極作為。但是,當有一天,“聽方言”只能到博物館的時候,當“聽方言”猶如“聽天書”的時候,其實也是文化的悲哀。方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方言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
很多學校是禁止說方言的,即便是課間時間也禁止學生說方言,這種做法是極端的。“普通話”和“地方話”不該是天敵。學好普通話很重要,會說方言也很重要。學校和家庭應該主動讓孩子掌握一些基礎的方言。而文化上也需要多些寬容,比如最近幾年出現的“方言動畫片”“方言考試”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