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張家界。一段導游怒罵游客:“騙吃騙喝,你們投訴老子一下試試”的視頻熱傳。網友稱事發地為張家界古庸匠翠翡翠城,張家界相關部門稱高度重視,已展開調查。(4月25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就在今年“3·15”前夕,云南低價游導游威脅游客稱“不消費就將納入征信”的視頻引發輿論的關注。視頻曝光后,云南成立調查處理工作專班,迅速開展調查取證工作,對涉事的8家企業5名個人進行查處。一個多月后,張家界又發生類似事件,不合理低價游咋就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是治理不嚴嗎?并非如此。以云南為例。自2017年始,幾乎年年都在“嚴打不合理低價游”。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云南下架1132個“不合理低價游”產品,“一部手機游云南”也較好地發揮了信息引導作用,為什么總是事倍功半?昆明國旅總經理黃敬的說法或許說到了點上:“最大的問題還是低端產品較多”。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的觀點也對此形成佐證:我們要推動這些旅行社和旅行商品牌化,從而可以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也就是說,對于低端服務和低端產品,有部分中老年人有這種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最后的結果并沒達到預期。今年3月,山東媒體記者體驗當地低價旅行團發現,很多老人對低價團樂此不疲的原因是,“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最高境界。”很多老人認為,“出發前就做好了思想準備,放心,不會被洗腦。”
經濟學上有個博傻理論,指在資本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愿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老人們覺得低價團組織者是最后一個傻子,低價團組織者覺得老人們是最后一個傻子。一旦預期與現實脫節,矛盾自然發生。
作為準入門檻較低的旅游行業,不僅受到同業的競爭,還要承受來自其他行業的“非法旅游從業者”的突襲。這或許是不合理低價游咋打也不死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低端服務,需要提高旅行社資質門檻,對現在的旅行社進行整合重組,通過推動旅行社品牌化,并帶動導游崗位制度化,讓旅行社不愿因低價游影響品牌形象,導游不愿因服務不好被旅行社解雇。
對于低端產品,需要通過旅游轉型升級來優化。資深旅游專家、中國旅游報社前社長高舜禮以他長期以來對不合理低價游的關注,分析認為,要盡快做出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新亮點,這些“新”不單是“新開發”的,還應該是不雷同化的、不淺表化的、不“傻大笨粗”的,一定要保持在全國市場的領先性和競爭力。
五一旅游高峰即將到來,各地也在提醒自覺抵制不合理低價旅游產品。除了提醒,各地要嚴格對旅行社的把關,嚴把低端產品關,防止不合理低價游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