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幾個城區以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公共自行車退出運行。此前,武漢、廣州等地的公共自行車已相繼退出運行。記者在北京看到,原來公共自行車存車點已經拆除。內蒙古呼和浩特商場、火車站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原來供公共自行車??渴褂玫逆i車樁已經全部空置,附近則擺滿了各個品牌的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車。(5月11日央視)
猶記得,公共自行車的鼎盛時期,各大城市陸續投入,全國一半以上的地級城市都擁有城市公共自行車。公共自行車成為城市靚麗的風景線。也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年,公共自行車便漸漸走了下坡路及至悄然“退役”,世事變化令人感嘆。
公共自行車有著低碳環保、免費,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降低能耗、綠色環保、鍛煉身體等鮮明優點,故建設初期受到市民的追捧,也促使各地政府紛紛大手筆投入,公共自行車成為一個城市為民眾辦實事的民心工程,一張惠民利民的城市“名片”。
然而,運營沒多久各地就陸續出現毀損嚴重,霸車、人情車層出不窮,管理混亂,站亭空置等諸多問題,導致公共自行車租賃“一車難求”。而權責利不清晰,管理不善,導致公共自行車在短短數年間從鼎盛迅速跌落到冰點,用戶無車可租或無法還車,站點癱瘓荒廢,民眾頗有嘖言。當公共自行車喪失了為民服務的便捷功能,被取代并不意外。
綜合看來,公共自行車“退役”有多種因素:注冊麻煩、停放受限、車少故障多,專人維護程度不足、衛生情況不佳……讓使用者感覺不方便,不舒適,加上共享單車的迅猛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地位及功能被市場化的共享單車逐步擠壓,導致使用公共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
有人對公共自行車“退役”表示惋惜,對此筆者認為應該順其自然。公共自行車作為“民心工程”,就是要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便利和實惠,為民謀利、為民解憂,而不能淪為耗力傷財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當公共自行車并不能解決民眾頭疼的“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且市場已經有了共享單車等替代性方案,果斷讓其“退役”,既可以節省公共財政支出,又可以消除公共自行車無效管理、占用空間的弊端,審時度勢,進退有度,對此民眾應予以理解。
但是,民眾的惋惜也給城市管理者提了個醒。公共自行車考驗各地政府的為民服務的宗旨及公共管理水平。辦好民眾關注的“民生工程”不僅要有良好的初衷,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完善的制度設計與科學、高效的管理。堅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則,切實加強長效管理,著力改變過去那種“重建設、輕管理、重形象、輕民生”狀況,厘清權責,強化監管,及時糾偏。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民心工程”,讓公共財政投入適得其所,讓公共設施充分發揮預期作用和積極效應,著力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公共自行車“退役”以后留給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