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廣西桂林陽朔遇龍河上的不幸筏工嗎?去年“五一”期間,該景區碼頭一名撐筏工突發梗塞類型疾病倒地身亡。一年過去了,據其他筏工稱,當時死者家屬獲賠12萬元,景區仍未考慮替筏工們買工傷保險。景區人員確認,筏工無簽合同無保險,稱“流動性大”。
不可否認,陽朔筏工確實“流動性大”。在這個全國知名的景區,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間,客流量相差很大,由此也導致收入豐盈不一,很多筏工選擇“用腿走路”,是以景區與筏工之間的身份隸屬關系并不強,而這也是景區方面只愿與對方簽訂勞務合同,而不愿簽訂勞動合同的原因。與勞動關系相比,有勞務關系的雙方不存在從屬關系,而用人單位也無需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等。在現實中,不僅是在陽朔景區,很多某些臨時性的非常年性工作中,用工方也是與勞動者簽訂勞務合同,不給勞動者繳納保險等,這也符合民法典、勞動法規的要求。
問題是,如果只簽訂勞務合同,拒給勞動者買工傷保險,又難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同于其他臨時性的非常年性工作,在陽朔遇龍河上撐竹筏,本身屬于水上項目,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危險程度較高。如果沒有工傷保險,很容易在發生意外后,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淪落到無人搭理的地步。去年陽朔景區發生筏工意外身亡事件后,景區雖然給死者家屬賠償了12萬元,但也僅僅是安慰性質的應急做法,如果再次發生這樣的事件,勞動者方面能不能得到賠償,還是一個未知數。
或許,在景區方面看來,就算是出事之后掏了12萬,也是劃算的,因為要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給所有人買工傷保險,這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還不如臨時掏錢“消災”。老實說,如果是這樣純粹的經濟考量,既失去了企業最起碼的人本關懷,更與勞動法精神背道而馳。根據《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等等。
其實,對于景區來說,給筏工購買工傷保險,也是一舉多得的措施,既有利于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也有利于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從報道情況看,很多筏工對景區的做法不無微詞,如果給這個群體勞動者以工傷保險,讓他們冒著風險在遇龍河上與風浪搏拼而無后顧之憂,更能激發工作熱情,更好地服務游客,創造更大的價值。
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和保護,體現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的良知良心,也折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流動性大,不是對勞動者置之不理的理由。對于陽朔景區,有必要秉持勞動法規的精神,給漂流筏工以工傷保險待遇,讓愛心不再隨波逐流。(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