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存在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交易等行為,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日前依法對作業幫和猿輔導兩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處以警告和250萬元頂格罰款的行政處罰。
根據市場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作業幫在其官方網站謊稱“與聯合國合作”、虛構教師任教經歷、引用不真實用戶評價。猿輔導在其網站謊稱“班主任1對1同步輔導”“微信1對1輔導”“您的4名好友已搶購成功……點我搶報”,虛構教師任教經歷等不實內容。上述行為屬于實施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
雖然兩家在線教育平臺迅速對處罰作出了回應,均表示誠懇接受處罰并進行全面整改。但是作為在線教育的頭部企業,這兩個平臺為了“吸客”,竟然用上了虛假和誘騙等的手段,這難免會讓人產生疑問:這樣的平臺,還配去“教育”別人嗎?
自去年以來,在線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助推下可以說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吸引了各路資本的高度關注,為了搶奪市場,在線教育平臺利用大把大把的鈔票去燒錢補貼搶客。有來自在線教育平臺的財報數據顯示,僅三家知名在線教育機構2020年2月至11月的營銷費用就超過100億元,“把所有的廣告位都填滿,把體驗課程都補貼到不要錢”一度成為了在線教育行業的真實寫照。
說句實話,在線教育平臺“燒”的是投資者的錢,只要它愿意又燒得起,作為用戶似乎不會有什么意見,甚至是樂享其成,市場行為還終歸可以讓市場解決,但是當在線教育機構從“燒錢”進一步發展到“造假”,這顯然就是擊穿了無論是教育企業還是在線企業應該有的底線。
教育本應是教書育人的行業,除了作為一門生意以外,還應該肩負更加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和數字化的技術模式,將教育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轉型升級,本來應該是好事,也是教育擁抱互聯網的有益嘗試,但是如果沾染上傳統商業競爭中“臟亂差”陋習,為了獲客而不擇手段,那無論是“在線”還是“不在線”,都是對教育的一種侮辱,特別是像如今作業幫和猿輔導這種利用虛假和誘騙等的手段來搶奪市場,還能讓用戶相信平臺能夠真的帶來好的教育嗎?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權益。
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前景從未被懷疑,但是發展過程中也會存在不少的問題,從目前的行業現狀來看,行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來自資本的推動,而并非源于用戶的需求,這也讓行業的發展走入了資本主導的歧途。
對于在線教育的企業而言,是時候和資本好好談談,是要一路走到黑還是回歸正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