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5月13日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即將于5月17日開啟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部署。因為規模大,且就業時間相對集中,很長一段時間來,高校畢業生都是“重點就業群體”,尤其是受疫情持續影響,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更成為落實“穩就業”“保就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舉辦“就業促進周”,體現了積極作為。
從通氣會介紹的相關情況看,“就業促進周”內容相當豐富。比如會同12大社會招聘機構共同啟動“24365校園招聘服務”百日招聘行動,舉辦“重點領域人才供需對接會”和“中小企業人才供需網絡對接會”,以及圍繞中西部地區就業、重點地區和城市引才推介、大學生參軍入伍等主題推出公益直播課等,相信會給高校畢業生很大的幫助和指引。
除了多措并舉創造機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維護好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正當權益,也應該是相關部門做好服務保障的應有之義。同在昨天,新華社刊發調查報道,近年來,全國多地曝光大學生求職者陷入“培訓貸”陷阱的案例,以致有人“還沒上班獲得收入,就背上了一身債”。報道提醒:“隨著畢業求職旺季來臨,求職者須警惕這些套路多多的‘培訓貸’公司。”
通過相關案例,“培訓貸”的套路倒也并不復雜。所謂的“用人單位或機構”,往往對應聘者許以可觀的月薪,渲染“培訓結束后就能擁有光明前途”,緊接著再拋出金額不菲的“培訓費、進修費”等名目,誘導應聘者通過“網貸平臺”借錢繳納上述費用。在這個過程中,無非是利用了一些高校畢業生的兩個弱點:一是涉世未深,二是急于通過就業證明自己。就此而言,一方面,高校應該加強相關就業指導;另一方面,也提醒各方應該盡量創造寬松的就業環境,尤其避免對就業率的過度強調和追逐。
還要看到,“培訓貸”不過是“套路貸”的新變種,甚至不排除一些“用人單位或機構”與網貸平臺合謀的嫌疑。他們盯準了涉世未深的高校畢業生,往往沒有經驗維權,再加之維權成本又不低,只能吃啞巴虧。早在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門就曾出臺意見,嚴厲打擊“套路貸”。無論是出于網貸治理本身,還是更好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部門都應該采取有針對性舉措,不能任由“套路貸”變異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