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北大附中上學有多幸福#沖上微博話題熱搜榜。一名短視頻博主以北大附中學生的第一人稱視角,自述該校課程多么自由,校規多么人性,課外活動多么豐富。而數據顯示,該校近年平均清北錄取率高達10%左右,50%以上的同學升入國內985高校,95%以上同學升入重點本科院校。這種充滿素質教育人文色彩而又能在高考中成績斐然的教育模式,對所有經歷過高考沉重壓力的網民而言,不啻為一種巨大的心理沖擊。
就這則視頻所引起的輿論關注而言,首先需要考證的是視頻是否真實反映了北大附中的教育現狀。作為一所海淀老牌牛校,北大附中與人大附中、十一學校、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一零一中學組成的海淀“六小強”,近年來包攬了海淀區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錄取名額。根據清華北大2020年在京招生錄取信息顯示,其中北大附中有29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北京大學錄取21人,清華大學錄取8人。2019年清北在北大附中也錄取了27人。在“六小強”中,北大附中素質教育抓得好,學生課后作業較少,各項興趣愛好有了時間和精力保障。
雖然如此,若據此認為北大附中的學生就能輕輕松松“躺贏”高考,則純粹是一種放大焦慮的誤讀。輕松學習的人可能有,但那是鳳毛麟角的天才,如果全校學生都是這樣輕松學習,顯然不符合常識。重點校也好,非重點校也罷,要想取得好成績,都需要刻苦努力。關鍵是,許多資質很好的學生也付出了異常艱辛的努力,但不一定能考入理想學府。而北大附中的學生在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其錄取率高還源于學生基礎素質好、教育資源優質、父母全力配合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本質上是各種優勢資源堆積培養出來的一群牛娃之間的比拼。
由是觀之,前述視頻描述的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教育圖景,但也是在各種優質資源條件基礎上形成的“盆景”。經過剪輯后的視頻呈現的自由人文氣象,不只是對這所學校進行了濾鏡美化,其實更是剪裁掉了大的教育現實背景。2015年,一部六集紀錄片《高考》將鏡頭對準安徽毛坦廠中學的學生,通過選取深具不同社會斷面代表性的學生故事,記錄他們及其家庭在面對高考時平凡而真實的悲歡、奮斗、反抗、期待、淚水。這種寫實風格的藝術表達激發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和現實思考,但如何能夠讓普通學生在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通道中更“幸福”,迄今也難言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2017年,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在采訪中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學校”“我是屬于中產階級家庭,衣食無憂,家長也是屬于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樣激起許多人的共鳴。優質教育資源在任何時代都稀缺,誰不羨慕在北大附中幸福上學的學生呢?但追求絕對公平是一種美好卻遙遠的理想,我們能做的是與其放大教育焦慮,不如關注當下,切實探索多校劃片、就近入學、租房積分入學、鄉村教師補助等推進教育發展均衡化的現實舉措。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事關每個人的命運,因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底線公平。如果說高考是目前為止最公平最不壞的制度安排,那我們應當不斷完善這種制度機制安排,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讓天賦類似、努力相當的學生能夠得到大體均等的教育回報,以良政善治呵護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