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引發的討論持續發酵中。從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繼續維持低速增長態勢,且人口性別結構持續優化,但年齡結構不容樂觀。人口少子化、家庭核心化以及人口老齡化,是當下中國乃至未來相當一段時長內的重要挑戰。
挑戰的顯現以及人口慣性的客觀規律,都共同指向人口政策的優化要加大且加快。近來網絡上熱議的“生個孩子獎勵百萬”的建議以及長時段內是否應鼓勵生育的爭論,都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優化人口政策,鼓勵生育被認為是抓手之一。然而值得特別警醒的是,中國的生育已由過去的“政策性少生”轉變為現在的“意愿性少生”。具體而言,以前是人們想生但政策不允許生,現在則是政策允許多生但人們不想生。因為觀念意識的轉變是潛移默化和難以扭轉的,由此說,這一轉變更為棘手,這意味著實現“轉變的轉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更長的時間。
新世代的生育意愿比較低迷,再加上人口流動加劇,造成代際分居的普遍化,這共同推動家庭結構核心化的演變趨勢。雖說家庭核心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但也是現當代影響最大且悄無聲息的一場社會巨變。家庭規模、結構、功能方面的劇變對于國家的影響至深至遠。從最新的數據來看,中國的平均家庭規模已降至3人以下,這客觀說明大量空巢家庭和單身戶家庭的存在。這一變化未來將在社會養老、人口流動調控、勞動力供給、國防發展等多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對于人口老齡化,人們普遍將其視作一種挑戰和危機,但其也有積極一面。它客觀反映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福祉的增長,也為老齡產業發展提供了客觀的人口結構優勢。究其內涵,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持續擴大的過程,它是一個相對的人口年齡結構描述指標。究其動力,出生、死亡和遷移都會影響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相對比例。
具體來說,因出生人口減少、人口壽命延長和年輕人口遷出流失,而導致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相對增加的情況,分別稱之為人口金字塔的“底端老齡化”;“頂端老齡化”和“腰部老齡化”。結合中國的國情來看,“頂端老齡化”和“底端老齡化”的雙重演進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體現。最為甚者,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除面臨以上兩種類型的老齡化外,還遭遇嚴重的“腰部老齡化”挑戰。更嚴峻的是,隨著時間的演進,在二三十年后,目前規模龐大的低領老年人口將會涌入高齡人口的隊列,屆時“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比老齡化更大。我們該不時自問,是否來得及在高齡社會到來之前做好“有備而老”。
當下中國的人口政策轉變,可用“船大早調頭”來形容。船大早調頭,為時并不晚。未來,應對人口挑戰,中國應未雨綢繆,提早布局。
首要的是讓生育選擇權回歸家庭,并為那些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最優的生育服務和養育支持,使生育家庭的養育成本減少,沒有后顧之憂。至于有人口學者提出的“生一個孩子獎勵100萬”的做法,筆者認為值得商榷,這與我國現在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有著很大差距。不過,這并不代表政府不應堅持鼓勵生育的政策導向,這在現階段仍十分必要。在中國中部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傳統生育文化依然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可多加引導提高生育。
其次要繼續加強人才強國戰略,提高人口的勞動生產力,把人口機會窗口的紅利真正挖掘出來,以人口質量的提高換取人口數量可能的缺失。針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勢必要向社會轉移。政府要統合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以實現優化發展,同時逐步使社會分配向老年群體傾斜,繼續完善養老保障。
針對家庭核心化的趨勢,中國應在家庭發展方面同時借鑒西方社會的有益經驗和本土社會的有益傳統。譬如不斷完善家庭政策并弘揚傳統家庭的孝養文化等,對有困難的家庭及時扶持,對健全的家庭持續鞏固、對所有的家庭進行家庭發展能力的引導。直面家庭核心化和人口少子老齡化所帶來的新挑戰,需要調動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及個人的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作者系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人口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