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度平均工資統計數據。其中,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實際增長5.2%;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727元,實際增長5.3%。國家統計局表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針對法人單位統計的,不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同時,平均值往往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低于平均值。
盡管只是一次例行性的統計數據發布,但仍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如果社會不同行業群體的收入水平過于懸殊,那么簡單“工資總額/總人數”意義上的“平均工資”,勢必會讓許多人都產生一種“被平均”“拖后腿”的感覺。
如何更有效化解針對平均工資數據的吐槽?統計部門除了事后的解釋澄清,不妨進一步在源頭上改進工作,完善現行工資統計制度,提供更加全面精準、更能真實反映普遍實際工資乃至收入狀況的統計數據。
比如,今后統計部門能否同時發布相應的“實發工資”“稅后工資”數據,是否可以如此前專家建議的“公布工資的中位數、低位數、高位數”,以便更準確地反映工薪階層的真實工資稅負?
更能全面客觀反映真實工資收入狀況的統計數據,不僅有利于打消公眾的種種疑惑、誤解,充分滿足其知情權,也有利于政府更加精準地推動相關收入分配改革,構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