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網約車司機聾人沈師傅……您快到目的地時請示一下或輕拍我的肩膀,更改地點前提醒或指路……”沈師傅今年35歲,今年4月初開始在浙江杭州市開網約車,實際駕齡有3年多了。雖然遇到過不理解不放心的乘客,但絕大多數乘客都給沈師傅點贊,有人用手語跟他說謝謝,有人給他發紅包,有人給他買紅牛。(5月27日《錢江晚報》)
網約車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也為一些勞動者提供了價值實現的通道;網約車相對自由靈活的工作方式,讓一些殘障人士順利地通過了就業門檻。說到底,殘障人士也和健全人一樣,他們也渴望就業、渴望社會融入,渴望在“追夢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趕路和奔跑。
網約車司機作為一種技能型勞動者,依靠自己的駕駛技術謀生。雖然有的網約車司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偶然因素,在身體機能上有所缺失,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是家庭和社會的“包袱”與“累贅”,他們同樣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只要具備了從業資質、通過了行業準入門檻,“聾人網約車司機”和其他司機沒有多大差別,沒有必要戴上“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和聾人網約車司機溝通交流上會麻煩一點,需要消費者多一點耐心。面對殘障人士當網約車司機,有少數乘客出于風險防范、乘車體驗的角度不愿意托付信任;可是,依然有許多消費者選擇了體諒成全,他們不僅選擇繼續乘車,還對聾人網約車司機溫柔相待,讓他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社會的善意和溫暖。
促進殘疾人就業,不僅有助于改善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生存生態,也有助于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入;畢竟,殘疾人不是孤立的原子,也應該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促進殘障人士就業,不僅是喚醒一個人的夢想,而是點燃一個家庭的希望之燈,也照亮和溫暖更多殘障人士前進的道路。
促進殘疾人的社會融入,關鍵在于打破固化思維和觀念壁壘。在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殘疾人被先入為主地斷定“干不了”“干不好”。這種打著關愛和保護的旗號實際上卻歧視他們并且對他們進行區隔和社會排斥的做法,顯然損傷了殘疾人的權利、尊嚴和價值。殘疾人需要的不是傲慢與偏見,而是完善關愛扶助殘疾人的長效機制,不斷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殘疾人也需要“追夢人生”;哪怕身體上存在殘疾,他們也依然可以努力奔跑。殘疾人圓夢除了他們自身的自強不息、追夢不止,也離不開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怎樣進一步完善殘疾人設施,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關愛、幫扶殘疾人的氛圍,給殘疾人提供更寬廣的舞臺?激發“我們的霍金”與培育“我們的喬布斯”同樣重要,弘揚自立自強與扶殘助困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