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小伙扶老人反被訛錢”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傳播,引發激烈討論。視頻內容顯示,廣西南寧,一戴斗笠的老人騎電動三輪車時不慎翻車摔倒,路過的穿黑T恤小伙子下車幫忙扶起三輪車,老人也自行站起。據視頻文字描述,小伙準備離開時被老人拽住,稱是小伙撞的他,要求賠償500元,并扯出小伙的腰帶阻攔其離開,小伙選擇報警。(5月27日大白新聞)
依據后續報道,事發地點為南寧市橫縣南岸村,橫縣百合派出所人員表示,小伙子沒有撞人,現場已對雙方做了調解。該視頻的留言區,不少網友認為批評教育的處理方式過輕了,有的評論道“訛詐好人的成本太低了”,還有人替小伙子感到后怕:“如果沒有監控或者記錄儀,有些時候還真不能隨便扶。”
扶老人有風險,無論是媒體的典型報道,還是身邊的耳聞目睹,確實令好人難做也難學。當攙扶老人沒有攝像頭就難以擺脫肇事者的干系,就難免被誣陷傷透心,還會有多少人不對這個舉手之勞顧慮重重?
其實,如果老人訛錢行為屬實,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顯然南寧警方調解處理,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味,沿襲了“法不責老”的老路,其性質對于解決老人“扶不起”問題,具有加重危害的嫌疑。
扶老人風險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不扶老人就沒有風險嗎?摔倒的老人得不到及時的扶起,很可能會導致更多老人摔倒后的“不治”,這是每個猶豫不決想扶又不敢扶的人所不愿看到的,與有可能被誣陷風險相比,摔倒老人面臨的危險,難道不值得“舉手之勞”嗎?試想,假如摔倒的老人就是自己的親人,誰還愿意看到圍觀者的“集體防御被訛詐”?
我們家家都有老人,我們人人都有老時,誰也不敢保證哪天家人和自己不會摔倒在街頭,誰又不希望能夠得到路人的扶一把,或是幫助報警求助120?而當每個人都全部吸收“老人不能扶”的副作用,甚至過度夸大了“好心扶助反被訛詐”的典型個案,進而有意疏忽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相互幫助的社會基礎,必然會在有形與無形之中將自己及其家人(尤為老人)陷入一個袖手旁觀的冷漠世界。
更為糟糕的是,由于更多人在攙摔倒老人問題上強烈的自激反應,很可能會陷入可怕的遇事躲閃不及的怪圈,自己已然成了冷漠看客,到頭來還抱怨是老人及其他們的子女天天在制造訛人陷阱,甚至還會把自己及其家人需要救助卻得不到別人救助,也歸咎于這個人為擴大的風險包圍圈。不敢擔當扶老人的風險,必然要遭受不扶老人的更大危險。
在諸多扶老人反被誣陷案例發生后,有識之士希望法律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人心向善,對那些有意誣陷好人的受助者給以敲詐行為治罪,或行政處罰,即便是警告,也是對攙扶老人善舉的一種保護,而不是簡單調解、甚至不予追究了事。希望法律能夠解決老人“扶不起”問題,但在老人摔倒原因復雜(不排除被人撞倒可能)的情況下,過分依賴和等到法律解決相關的是是非非,又有可能喪失一次又一次救助摔倒老人良機,人為釀造不扶老人導致老人死亡的悲劇。一句話,“法應責老”與“見義勇扶”應該同步推進,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