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于6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不是“熊孩子”的“護身符”?針對社會上部分這樣的聲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26日在北京表示,給有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這本身就不符合保護未成年人的理念,一定程度是戴著墨鏡看待“問題兒童”。(5月27日中國新聞網)
百度搜索,“熊孩子”常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且暫時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如,在茶餐廳里大吵大鬧、在墻面上胡亂涂鴉、在地鐵上隨地撒尿、在影院里踢壞屏幕、待人刁鉆沒禮貌……一些人看到這樣的情形時,往往都會嘆一句“這熊孩子”。
事實上,沒有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每個“熊孩子”身后都有個“熊大人”。正是“熊大人”過分的縱容和溺愛,才使得孩子缺乏禮義廉恥、長幼有序、不管不顧。對這樣的“問題兒童”,家長應當反思,尤其在孩子“耍熊”時,不能一味放任和忍讓,而是要耐心引導和制止。即使造成了嚴重后果,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可使其轉化為“好孩子”。
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因為魔丸附體,剛一出生,身邊就充滿了偏見。但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和詆毀,李靖夫婦都不認為哪吒是“熊孩子”——哪吒母親溫柔的眼神,時刻給予哪吒內心善良和安全感;哪吒的父親總是以身作則,說的少做的多,從行動上支持自己的孩子。知道哪吒生性邪惡,但仍希望在短暫的時間里可以教會哪吒做人。
這部動畫片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值得每個家長學習:“問題兒童”同樣需要理解、尊重和關愛。比如,哪吒明明希望母親陪伴自己,卻倔強地說不需要;滿嘴不在乎父母給自己的生辰宴,其實心里高興得很。這樣的哪吒與現在所謂的“熊孩子”有些相似。因此,“教育就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父母愿意陪伴和引導,給孩子心中種下溫暖的太陽,每個孩子都能開出向善之花。
對于社會來說,我們也不能給“問題兒童”貼上“熊孩子”的標簽。盡管有的孩子年齡較小,不知道“熊孩子”是什么,但從人們異樣的眼神中可以讀出,這樣的稱謂和標簽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歧視”。叫的人越多,時間越長,他們從心理和行為上就越反抗。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同樣,對“問題兒童”消極評價多了,就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為揮之不去的魔咒。
每一個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孩子,也是國家的孩子。新修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有很多亮點,其中之一就是新增了“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真實意愿”等內容。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讓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也需要從尊重孩子、不叫“熊孩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