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1683年,牛津大學阿斯莫林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標志著現代博物館的誕生。博物館發展至今,其功能在收藏、研究的基礎上,新增了教育功能。博物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其三大功能中,收藏是基礎和前提,研究是手段和過程,教育是目的和結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以博物館為窗口和媒介,能實現研究成果從專業小眾向普通大眾的轉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進而實現文明互鑒,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是博物館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義之一。
構建集群聚落,搭建博物館教育的知識體系。近年,國內各城市新建博物館數量大幅增加。如何在此過程中,實現博物館傳播知識體系的多元、互補,是實現博物館2035年發展目標亟待探討的問題。從全民教育的角度出發,博物館建設應該涵蓋人文社科(美術類、非遺類、考古遺址類、綜合類)、自然科學(科技類、自然歷史類)。同時,結合城市文化資源(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農業遺產、紅色資源、名人故居)與自然資源,深挖城市文化基因,合理布局,構建知識體系完備、亮點突出博物館群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大眾教育的基礎上,逐漸實現分眾教育。
策劃原創展覽,突出博物館教育的知識內涵。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和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見證物的機構,以其實證性、全面性成為非學歷教育的核心。從展覽內容上說,作為學歷教育的補充和深化,博物館教育應突出展覽個性,避免主題單一、思路僵化,區分知識廣度、深度。通史展應避免以展品簡單串聯;科技館展示內容應來源于課本但高于課本;要做好基礎知識的普及,如考古、近現代藝術類展覽等。
從展覽形式上來說,隨著技術的發展,以數字手段為支撐的“沉浸式”“體驗式”“參與式”“交互式”博物館展項日益增多,這提高了展覽的趣味性。但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難免會對數字博物館產生“疲勞”。數字手段對展覽內涵深化要求較高,容易造成內容泛化。從發揮教育功能、傳播知識出發,博物館在利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也不能忘了實物展覽內涵的籌劃和提升,在兼備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同時,也能突出寓教于樂的屬性。
推進多維協同,拓寬博物館教育的實施手段?,F有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通常以展覽為核心,輔助以講座、講解等形式。新進出現的博物館研學,也存在“游”“學”割裂、資源供需結構矛盾、各方主體磨合不夠等問題??梢陨疃蓉瀼仞^校合作,針對不同學齡,開發和推廣兼具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的系列博物館研學課程。在多次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評估研學效果,完善課程內容、改進研學方式,并以此匯編出版教案,將課程向更大范圍推廣。同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適當引進市場機制,推廣非學歷教育研學,形成體制與市場雙軌運行,滿足多元、定制化需求,實現博物館教育向深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