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南京新街口發生惡性傷人事件,一名男子在鬧市區駕車撞傷數人并持刀捅人。30日,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因感情糾紛行兇。
據警方介紹,吉某某當晚駕車將前妻張某撞倒并反復碾壓,下車捅傷張某朋友,逃竄途中將多名行人撞傷,當路人上前阻止時又揮刀將路人捅傷。一連串喪心病狂的行為明顯置他人性命于不顧,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后果。8名受傷人員中,4人危重,2人重傷。在大多數人感到震驚憤怒、發聲譴責時,另一種論調也在網上散布開來。有人根據男性朋友、情感糾紛等零碎信息,腦補出一場“老實人無法忍受妻子出軌”的倫理劇。
多么熟悉的配方。每當出現關注度較高的惡性案件,輿論場上總少不了受害者有罪論的身影。去年杭州殺妻案曝光后,有些人就拿“化糞池警告”的低劣玩笑嚇唬伴侶,暗示受害者被殺是因為不聽話。日常生活中,這種論調更是屢見不鮮??吹剿隋X包被偷,便埋怨其連個人財物都看管不好;聽說別人遭受性騷擾,就指責其穿著暴露;遇到兩個人打架,直接斷言“一個巴掌拍不響”。
用受害者有罪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與行為人的冷血殘忍如出一轍。張某的同事向媒體證實,張某和吉某某離婚近三年,不存在網傳出軌情況,而且吉某某在離婚前經常實施家暴。編造出軌謠言,無疑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把兇手美化成“老實人”,更是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行為的惡劣性質,將人人喊打的犯罪美化為帶有悲壯色彩的“復仇”。
如此這般損人而不利己,為何總有人持有受害者有罪論?有必要指出,這種揣測和根據事實分析犯罪動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探究犯罪動機主要有兩層意義。在行為人的層面,是為了考察主觀惡性,使量刑趨于公正合理,也能讓矯正措施更加有的放矢。在社會層面,要通過反思犯罪成因,推動解決社會機制里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降低犯罪率。在受害者有罪的論調中則完全看不到這些積極意圖,呈現出來的是仿佛窺知了什么隱秘真相的自鳴得意。
說到底,編造謠言無非是為了吸引流量。至于那些輕信謠言的人,或許在下意識進行自我安慰:受害者有罪論暗含的邏輯是,只有做錯事才會受到“懲罰”,所以只要自己沒有“犯錯”,比如沒有出軌、沒有粗心大意、沒有穿暴露的衣服,就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對犯罪行為的錯誤歸因。此次事件中受傷住院的幾名行人根本不認識吉某某,何錯之有?
犯下罪行的人可能遭遇了投資失敗、家庭不幸福等,但轉而傷害他人卻不該因此獲得原諒。因為有良知的人不會去觸碰法律底線,更不會為傷害他人,去找什么原因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