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談到“年輕人躺平的問題”,他說,董明珠和他聊,他們這一代企業家要激起年輕人奮斗精神,不能鼓勵打游戲、借款消費,而是為中國創造財富。俞敏洪稱,現在年輕人躺平,太佛系的話,國家的未來靠誰做?(5月31日 觀察者網)
作為一個網絡流行語,“躺平”通俗地說就是佛系、低欲望,對很多東西失去興趣與熱情,缺乏信心與斗志。網絡流行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多元的時代,多元的社會心態,網絡流行語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社會心態的一面鏡子。
從表面上看,“躺平”意味著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實際上,“躺平”只是一種自我建構的“安全閥”——疲憊的身體需要休息,空洞的靈魂需要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一些“躺平”的年輕人又重回正軌。
有人曾預言,到21世紀末,人類將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種。如果我們注定要落腳于城市,那么在這一個文明歷程中,肯定會有無數的青年為了在城市立足扎根不懈努力和奮斗。“居大不易”,城市融入并非易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陌生人社會帶來的風險焦慮……無形的壓力壓得一些年輕人不堪重負,他們需要喘息和休養的機會。
面對“躺平”,居高臨下的說教很難說服年輕人;只有走進他們,才能讀懂他們的愛與痛。通勤成本高,經常早出晚歸;經濟壓力大,房貸車貸需要錢,孩子上培訓班也需要錢;加班成常態,難以享受周末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年輕人并非永遠不知道疲倦、沒有情緒情感的機器人,他們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如果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體諒和成全他們,反而居高臨下地批評質疑他們,不可避免會導致雙方針尖對麥芒。
“躺平”固然有跟風從眾的一面,卻也有正功能的另一面。“讀懂年輕人的現實焦慮,看到蘊藏其間的積極心態”,通過網絡流行語來更好地把脈這個社會,有助于促進社會治理的改革與創新。只有改善青年人的生存生態,善待青年、呵護青年,加快青年的城市融入,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才能托舉住青年的夢想。
青年背著行李在風中流離,夢想就會掉在地上;青年人喪失了夢想,城市也就失去了活力。“躺平”的青年人并非無能者和失敗者,他們需要城市的“溫柔相待”。面對“躺平”,與其口誅筆伐,不如讀懂年輕人的愛與痛,讀懂他們的現實焦慮和積極心態。說到底,任何一種文明的生命力,都體現在對新的思維方式的包容和滋養;只有走進年輕人的世界,讀懂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成長平臺和發展空間,城市才會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