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不少短視頻、直播、游戲等平臺正加快升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優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不過據媒體報道,部分網絡平臺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仍存在較大漏洞,點開后沒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動彈窗提示,內容過濾上主要依賴家長監管,導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因此,旨在為未成年人建立“上網屏障”的“青少年模式”,成了稻草人式的存在,有名無實、如同擺設,這顯然跟加強青少年網絡安全保護的趨勢相悖,也留下諸多隱患。
當前,青少年觸網已是普遍情形?!?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75億,普及率達93.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披露,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9.89億,其中學生占比達21%,已超2億。觸網,讓青少年開闊了個人視野、便利了信息獲取、豐富了認知結構,與此同時,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也日益凸顯。
也正因此,近年來,防治青少年沉迷網絡,特別是網絡成癮,已被多方提上日程。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國家網信辦也集中開展了清朗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的專項整治行動,都是靶向發力。而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推動青少年安全、健康使用互聯網工具的“網絡保護專章”,更是為孩子健康上網、正確用網撐起法律保護傘。
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無疑需要政府、平臺、家庭、學校等多方協同共治。其中,網絡平臺在前端防范上責無旁貸,建立“溫室”,完善“風控”,強化保護,是其應盡之責。推出和完善“青少年模式”,是網絡平臺履行未成年人保護責任的基礎工程。自2019年起,國內各大視頻應用紛紛推出“青少年模式”,用戶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彈窗提示,進入該模式后用戶使用時段受限,且只能訪問專屬內容池,已成為“標配”。這確實以筑牢防火墻的方式,為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網提供了屏障。
從目前看,在某些平臺,所謂的“防火墻”還只是“紙糊的墻”。未成年人用戶不僅可通過跳轉賬號、卸載重裝、退出重新登錄、密碼自動記錄等方式輕易鉆空子,而且專屬內容池只有低幼化內容、未涵蓋大齡兒童需求,此外還不同程度存在非實名認證可登錄、可自動續時、內容無差別供給等欠缺。這些都表明,在流量驅動和利益考量下,部分平臺非但沒有持續完善“青少年模式”的自覺,現有的彈窗引導、限定時長、專屬內容等機制設計也淪為“樣子貨”。某頭部視頻+游戲平臺“青少年模式”開啟設置入口隱蔽,還可輕松通過手機短信重置密碼來解除。這表面看是技術漏洞,實則屬不用心不走心。
“青少年模式”不是可選可不選的自選題,而是因應監管要求與社會吁求的必答題。對平臺來說,不能只有“只管流量增長,不管兒童沉迷”的利益算法,而沒有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算法。特別是,未成年人保護法已明確“任何企業都不得提供誘導沉迷的產品和服務”,規定“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設置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在此情況下,涉事平臺更是不能心存僥幸,必須盡早查缺補漏、補齊短板。
對于“青少年模式”動輒“下線”的網絡平臺,監管也有必要保持“在線”,該加強執法、提高懲罰的,絕不輕縱。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只能強化,不能“掉線”。“青少年模式”也只能改進,不能“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