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這天,新東方、學而思等13家培訓機構因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被處以頂格罰款。加上5月初公布的對作業幫、猿輔導的查處情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處以頂格罰款3650萬元。
“孩子4歲,英語詞匯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淀區肯定不夠。”“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訓您孩子的競爭對手。”這段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對話,形象地解釋了培訓機構如何利用家長的恐慌制造焦慮,形成了惡性循環。其實,“雞娃”也好,“內卷”也罷,如今教育行業亂象重重,離不開一些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
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披露來看,培訓機構常用的手段之一是“虛構、夸大、誘導”。15家機構大都參與了虛構教師資質、夸大培訓效果、編造用戶評價等,甚至有機構來自985、211的老師不到15%,卻對外宣稱超過85%。各種諸如“原價430元,現價僅12元”的促銷方式,也營造了一種錯過這村沒這店的緊張感,哄騙消費者盲目“囤課”。
頂格處罰順應了民意民心,也彰顯了重典治亂的決心信心。但從案例披露來看,最高者也只是被罰款250萬元,這對培訓機構的殺傷力有多大呢?查看一些培訓機構的季度財報,動不動就是千萬元的利潤。有心者或許還記得,在4月份,新東方、學而思就被北京市場監管局作出頂格處罰,轉眼又被罰一遭,或許說明它們并沒有真正重視和加以改進,相關部門還要加把勁。
對明知故犯的違法行為,不僅要處以頂格處罰,而且還要一以貫之地進行頂格監管。這次查處中,多數培訓機構都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些城市往往是培訓機構“大牌云集”的區域,這里的家長和學生更容易被焦慮渲染和鼓動。相關部門應該將治理重心聚焦于一線城市和大型機構,通過頂格處罰和監管促使它們反思營銷方式改進、規范培訓服務行為。
也有必要提醒家長,校外培訓不一定有效,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更不必因為機構的營銷套路就盲目地一哄而上。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才是更理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