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更要報得好”“名師指導彌補分數不足”……臨近高考,各種高考志愿填報廣告鋪天蓋地,令高考學生和家長本就焦慮的神經更加緊繃。隨著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報變得更加復雜,相關服務市場也因此更趨火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費用不斷提高,一對一的輔導甚至出現了數萬元的高價,但從業人員水平和指導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規劃專家”其實僅僅培訓三四天就上崗了。(6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4個省份分三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合并了本科批次,實行了“專業+院校”“平行+順序”等多線錄取模式。例如,北京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本科普通批設置30個平行志愿;河北、遼寧以“專業+院校”為單位,普通類分別最多可填報96個和112個志愿。高考志愿增多了,選擇性更大了,填報難度也相應增加了。在此情勢下,廣大考生和家長的確需要科學權威的指導,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機構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志愿填報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夢想,孩子讀哪所大學、選什么專業,社會咨詢機構的智力支持能夠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但不能迷信。誠如媒體報道,機構提供的志愿填報軟件和一對一咨詢輔導,聽上去很“神通”,但也有不少“忽悠”的成分。比如其宣稱的“內部數據”,不過是把各個渠道的零碎信息整合到了一起,且很多數據是新高考之前的,參考價值不大;一對一咨詢往往包括興趣測試、性格測試、人生規劃等服務,不過是為了增加服務內容、時長,便于收費,其實并不靠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輔導填報志愿的規劃師能力參差不齊,“從業數年”“經驗豐富”的“名師”,可能只參加三四天培訓就速成上崗;“熟知招錄規則”“了解院校和專業”的“專家”,可能是利用課余時間短期兼職的大學生。如此動輒上萬元的一對一咨詢,“含金量”更是存疑。事實上,為幫助考生成功填報志愿,咨詢機構和所謂的“規劃專家”大多選擇最保守方案,推薦寧可低就不可踏空的目標學校和專業。正如某地2020屆一位考生家長稱,去年花5000元購買機構的志愿填報服務,但對方給的信息在網上都能查到,而且為了保證成功率,規劃師讓孩子選擇了最保守的方案,最后的錄取結果并不理想。
針對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服務行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出臺服務規范,明確收費標準和監管體系,對夸大宣傳、亂收費的機構加強查處,保障廣大考生的利益。招生部門和高校也應優化信息發布方式,加強信息整合,更好地滿足考生和家長需求。對考生和家長來說,中國教育在線、各省教育招生及高校官網,都有歷年招生政策和相關數據,有的還提供了“模擬報志愿”,只要用心研究,熟知有關信息,人人都可成為志愿“填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