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波是土生土長的寧波古林人,2011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給水排水專業,畢業后進入寧波建設集團干著專業對口的工作。兩年后,他辭職回到蜃蛟村,幫著務農的父親種水稻,成為職業農民。沈碧波的選擇讓家人朋友很不理解,可他說,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每天看著父輩在田間辛勤勞動,對鄉村的熱愛始終縈繞心中,“不過和父輩不同,我要做一個新型農民”。(6月2日《寧波日報》)
清華畢業生當保姆,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當代大學畢業生在三百六十行當中找到自己能干、自己愛干、自己會干的行當,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但是,農業大學畢業,又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農民后代,沈碧波選擇當職業農民,卻讓家人朋友很不理解,這個“很不理解”,總讓人難以理解。
實話實說,像沈碧波這樣科班出身的農業大學畢業生,最有資格當農民,換句話說,最有資格當一名科學種田的新型職業農民,至少他自己這么認為,同時也干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但是在沈碧波家人朋友看來,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從此跳出農門,在城市里找到一份收入旱澇保收的體面職業,吃穿不用愁,就此告別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生涯,才是上大學的全部意義所在。
可是,家人朋友的“好心”并沒有得到沈碧波的認同。除了對鄉村的熱愛,沈碧波和父輩不同,立志做一個新型農民的初心,使他做出了與眾不同的成績:種植“稻田畫”、使用無人機進行田間飛防、救活患了絕癥“基腐病”的水稻、水稻平均畝產量比周邊農場高150公斤左右……雖然說這些年也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危機”,但沈碧波依舊對自己的職業農民生涯樂此不疲,對未來充滿信心。
十幾年寒窗苦讀,大學畢業還是回老家當農民,在沈碧波家人朋友看來,這書不是等于白念了嗎?由于祖祖輩輩念書識字的人不多,加上沒有其他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只能種地當農民。但是,當農民既苦且累,賺錢不多,生活難保障,付出與得到倒掛,難怪自己做了一輩子農民,卻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業繼續做農民。出身農民家庭,原本就缺少上層社會直升通道,讀大學幾乎成了跳出農門的唯一機會。
大學畢業選擇留在城市工作,才能實現父輩們曾經有過的夢想?沈碧波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作了否定的回答。當代社會,做一個創新型農民并不容易。憑經驗種地,靠老天爺賞飯,已經難以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發展的需要。比如,沈碧波認為,種植水稻和小麥,和完全憑經驗的傳統種植方法不同,他要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從糧種、糧方、糧人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同時,在保證糧食高產基礎上,嘗試多種經營,開始種植水果和蔬菜,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做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業的差距可不是一點點。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充分利用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努力改變農村面貌,助力鄉村振興,為現代農業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農大畢業生回鄉務農也有人生出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