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抽傭比例問題被約談、被投訴后,前不久國內幾大主流外賣平臺針對“費率不透明”進行了所謂的改革?!豆と巳請蟆啡涨罢{查發現,改革后,一些外賣平臺上線了更加精細化的計費方案,不再像以往那樣按照訂單金額比例抽傭,然而一些商家感覺與以前相比變化不大。非但如此,一些近距離低價的訂單,抽傭比例則高達30%甚至40%,“甚至要賠錢”。
回到改革前,外賣平臺以訂單價格為基數按比例收取服務費,對占比超八成的中小商戶而言,抽傭比例往往達到20%甚至更高,結果是騎手、商戶都是一天忙到晚,然而一個平均收益低、一個成本負擔重,外賣平臺因此備受詬病。一度,人們把規則不透明視為導致抽傭比例高的主要原因。然而,看看改革后,規則似乎比以前更透明了,特別是把履約服務費細化為距離、價格、時段精準計算,看起來也更合理了,可非但沒有整體上降低商戶負擔,反而令很多小店面臨更大壓力,不能不說是咄咄怪事。
或許有人會說,一些小店靠低價走量,本就難以保證產品品質,通過新的規則,倒逼供給側的商戶“優勝劣汰”,豈不是挺好?問題在于:首先,默認小店產品品質不如大店,本身就是一種“有罪推定”。一方面,外賣好不好,最終依賴消費者的評價和選擇;另一方面,確保食品安全,商家和平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不是轉化用商戶的大小來“背書”。其次,認為低價商品抽傭高、盈利少,將倒逼商家提升商品價格或節約商品成本,但提高價格無疑是在轉嫁成本,而節約成本,又會令人對商品品質感到擔憂。
可見,名義上外賣平臺的費率規則改革是回應商戶負擔重的呼聲,可改來改去,即便套上了大數據精準精細計費的外衣,實質上平臺似乎并不打算向商戶或消費者退讓一步,或者說不舍得犧牲任何自身利益。追根溯源,規則的制定權依然壟斷在平臺手中。有法律專家指出,按照我國電子商務法的有關原則規定,外賣平臺作為電商平臺,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平臺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透過平臺抽傭比例的“換湯不換藥”,事實證明各個平臺在貫徹落實相關法律精神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今年以來,平臺經濟反壟斷成為國家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重點領域。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平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大數據殺熟”、漠視用戶正當權益的不良傾向。對很多平臺而言,應該以此為契機,深刻反思,完善和探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平臺經濟新模式,放棄自恃擁有對雙邊用戶的定價權、話語權以及規則制定權而“贏者通吃”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