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文旅部公布第三批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指導案例,諸如組織老年旅游者參加“一日游”、不合理低價游、導游強迫交易等成為典型。針對即將到來的端午節,文旅部還提醒,廣大旅游者要仔細甄別選擇合法正規的旅行社,主動抵制不合理的低價旅游產品,保障自身安全和合法權益。
一段時間來,不合理低價游廣受消費者詬病,或許正是主管部門對其開展專項整治的重要原因。今年,張家界一名導游因怒罵游客“騙吃騙喝,你們投訴我試試”登上熱搜;去年,上海浦東警方偵破一起以低價“上海一日游”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也引發關注。尤其是在后一起案件中,“低價游”儼然不過是個噱頭,僅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涉及受害人2000多名、涉案金額達1000余萬元,是徹頭徹尾的非法行為。
每當說到“低價游”,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把主要責任指向了消費者,即只要不貪小便宜就不會上當。對個體而言,這當然是治本之策。問題在于,如此簡單的因果解釋,遠沒有考慮到現實的復雜性。不妨看看文旅部通報的典型案例:有些“低價游”的組織者專門盯著老年人,玩的是不知不覺“請君入甕”的套路,如何指望這些老年人都像年輕人一樣“耳聰目明”?還有相當的組織者,都是有牌照有門店的正規旅行社,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卻是“說一套做一套”;更有甚者,還有很多組織者并沒有旅行社合法主體資質,就是兜售各種產品的企業,通過網絡平臺面向特定群體,招徠生意,騙人錢財,變化出“低價游”新花樣。
可見,個人提高警惕性固然重要,但更要站在行業的角度,有效清理這些害群之馬,有針對性地清理這些公然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土壤。對有資質的服務機構和組織者,相關部門要及時查處,暫停相關證照資格,予以一定經濟處罰。同樣還要看到,在網絡行銷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些平臺、自媒體成為了“低價游”變換花樣的新渠道,相關部門要及時監督這些平臺、完善審核制度,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從源頭上壓縮非正規旅行社的生存空間。
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門不斷完善與消費者的聯動機制,通過強化對消費者投訴的響應、反饋等機制,既給消費者撐腰,同時加大“低價游”組織者的違法違規機會成本,從而杜絕一些人披上馬甲或是換個花樣繼續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