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電梯”受到社會普遍稱贊,但在杭州一小區裝了75部“公交電梯”,一次1元,很多住戶卻不乘電梯而仍爬樓。原因在于,老年人比較節儉,部分老人表示爬樓鍛煉身體,以及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相關的APP。(6月10日都市快報)
有網友說,不裝電梯你說老人爬不上樓,裝了電梯你又說習慣了,爬樓鍛煉身體,當初你又為何同意裝電梯?這種說法好像有道理,但是,青年人的思維不能普遍用到老年身上。“公交電梯”主要安裝在老舊小區,主要受益人是老年人。但老年人節儉是普遍現象,正像有老人所說,坐電梯上樓下樓都收一塊錢,如果都坐電梯,一天4趟要花8塊錢,100多天就是八九百塊。這個賬,老人們必然要算,老兩口算下來,100多天就是近兩千塊,所以能省則省。至于當初要求裝電梯,同意每次一元,從老人的角度說,主要還是為了應付急需,比如拿的東西較多,正好生病等。所以,老人的這種心理應該事先考慮到。
事實上,據媒體調查,“公交電梯”并非新生事物,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黃村西里社區是北京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小區,早在三年前就有這種運營方式,而且是刷卡使用每次0.2元,同樣是居民節省著乘電梯。電梯使用頻率不高,自然成本就難以回收。經營電梯的某負責人表示,早期交付的40多部電梯成本難以收回,但當時簽了合同,虧錢就得認。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該公司便不再推廣“公交電梯”。而從杭州實踐來看,同樣遇到了北京的問題。
但至少就目前來看,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公交電梯”還是大勢所趨,如果因為經營方沒有經營動力而不再探索,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這就需要各地通過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是嘗試將按次收費改為按戶包月或者包年收費,為每戶家庭開設一個賬戶,根據居民戶數、樓層高低、家庭人口等指標,設置階梯式套餐,樓層越高、家庭人口數越多,價格也越貴,從而確保價格公平。同時,放棄下載APP模式,直接配發相應的電梯卡。
二是發揮物業的能動性。除了電梯廣告收入用來補貼居民乘電梯,還要利用好其他公共面積來為居民創收。同時,推動小區管理中的業主自治,促進物業公司財務公開。一些小區物業每年為業主發上千元的紅包,就是物業服務好的反映。
三是在經營上創新。比如寧波,“公交電梯”在寧波被居民成為“共享電梯”,它和一般小區里一個樓道裝一部電梯不一樣,而是一幢樓整個居民公用,使用人數多了,居民出的費用自然就降下來。同時,在選擇經營方時,他們直接和電梯制造商聯系,由于沒有了中間環節,電梯制造商又承包多個小區的業務,在成本控制上至少可以節約10%左右。再加上電梯的建造費是由小區結余資金補貼,所以,每月每戶只需交10元,就可以隨便乘電梯。自然不會出現老人為了省錢而佯裝鍛煉身體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