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富陽的“網約車跳車事件”連日來引發關注。因為網約車司機兩次偏離平臺導航線路,乘客高女士情急之下跳車致“左臂骨折”。6月21日下午,杭州富陽區網約車事件聯合調查處置組發布情況通報,雖未發現司機有涉及違法行為,但因其兩次未按導航行駛,違反當地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相關規定,由交通部門依法對網約車司機和首汽約車平臺進行處理。
事件很容易讓人想起今年2月的湖南長沙“貨拉拉跳車悲劇”。相似的是,事情起因皆是當事網約車行駛線路與平臺預設導航線路不一致;不同的,只是在此次事故中乘客跳車后所幸只是“左臂骨折”,并無生命危險。事件發生后,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盡管大部分網友同情乘客高女士,認為“網約車偏航”在先,是引發后續一系列誤解及后果的直接原因,但也有少部分人指責高女士過于沖動,甚至還有一些爭論“引戰”到男女性別對立之上。
復盤事件,司機偏航顯然要承擔無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在第二次偏航后,雖然調查中司機的解釋是其作為本地人熟悉新開通的較近路線,但如果在乘客提出異議后,放棄自以為是的抄近線路,或可直接避免乘客跳車的后果。
從乘客角度,事后看或許應該更冷靜對待所遇到的情況。比如,上車后她認為司機是“搭訕”,但不可否認現實中很多出租車司機都有與乘客客套的習慣;再比如,發現司機二次偏航后,考慮到自己坐在后排,是否面臨即刻的重大危險,是否還有其他維護權益的更好選擇,以避免將自己推向更危險境況?切入到具體的情境,并非是要指責當事乘客,而是提醒公眾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反思啟示,避免悲劇一再上演。
結合官方通報,部分網友很自然地將之歸結為“溝通問題”。然而,如果橫向比較網約車和傳統出租車的不同模式和體驗,很容易就能發現問題不止于此。乘坐傳統出租車,除了有可能遭遇搭訕的司機,除非是較為熟悉的固定線路,否則乘客上了車之后,是否按最佳線路行駛、抄近或者繞遠都無從得知。就此而論,平臺的線路導航提示,本應是強化乘客安全的技術保障,給乘客更多監督權??稍诂F實中,緊盯著導航,卻成了少部分乘客不安全感的來源,加劇了司機和乘客間的不信任,不能不說是一種技術反諷。
事發后,首汽約車平臺除了道歉外,還承諾將加強司機培訓、增強溝通意識,強化提示乘客行程分享、一鍵報警等功能使用。然而,透過過往一些案例,一旦乘客與司機之間出現了潛在的不信任,那么任何小的細節,都有可能被放大,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平臺如何增進司乘之間的信任?這顯然不是通過一味地強化技術約束所能實現的,或許還可以在豐富乘客對司機的選擇、加大司機的相關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