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23日起,全國各地將陸續進入高考“放榜”時間,考生們在將近兩周的等待后,終于盼到了成績出爐。隨著高考分數的公布,各類大專院校錄取分數線也隨即劃定,廣大莘莘學子們是中第還是落榜,也將塵埃落定。
當今,絕大多數家庭把送孩子讀書上大學作為培養子女的首要,打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長輩接送,父母陪讀。孩子們的學習負擔也不輕巧,不僅在校要專心學習,就連假期也是在各類培訓班里度過……;如此等等,足以可見父母們在培養子女上的不惜付出,孩子們在求知學識中的艱辛努力。千辛萬苦都是為了達到一個心愿:家長望子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將來有出息;考生盼能高考及第,繼續深造,日后能謀上一份好工作。
然而,每年高考過后,總要有一些考生面對落榜下第的現實,對此,有的考生不能夠正確對待,認為,失去了上大學機會就夢想難圓,把上大學深造作為實現自己愿望的唯一途徑。因此,每年高考過后,尤其是錄取分數線公布后,在落榜考生中,滿臉沮喪的有之,萎靡不振的也有之。這樣,勢必對將來的人生旅程極為不利。
本來,考試就沒有輸家,只不過是導致了一個人不同的發展道路而已。高考分數也絕不是命運的主宰,更非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社會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公平的,當一扇門關上時,就必然有另外一扇門會向你打開,但關鍵在于把握。高考對于每一個考生來說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可重要的是取決于認識,把握好人生途中的每一個節點。一次考試可能未果,但那也只是一次經歷和暫停,對人生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放棄;放棄的人永不成功,成功的人永不放棄。每位考生必須正確面對,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中第不松懈,落榜不落志。
落榜不落志,定會夢想照進現實。古往今來,我國有關砥礪奮進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他家世代業醫,受父親之命讀書應考,三次到武昌考舉落第,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后,專心隨父學醫,并潛心研究,編纂了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書籍,成為醫學和藥物界的盛藏寶典。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要志向不渝,終就能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只要胸懷大志,有遠大抱負,將來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能施展才華,創造出人生輝煌的業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