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外賣送餐、網約家政服務……各種“網絡平臺用工”新業態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糾紛。日前,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由網絡買菜平臺送菜員受傷后要求確認勞動關系的糾紛案件,依法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6月27日《揚子晚報》)
目前,全國以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家政人員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員約有2億,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沒有參加工傷保險,一旦出現工作傷亡,個人與家庭容易遭受巨大沖擊。但各平臺堅持認為,由于靈活用工不是派遣,是一種業務外包行為,其不受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約束,其上位法應為合同法,因此把靈活就業人員擋在參保門外。
事實上,勞動合同法第66條規定,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且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用工總量的10%;第68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每周累計不得超過24小時。而現在的靈活就業形式并不適合這一規定。
從根本上說,需要完善法律規范,在現有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上,確立相應規則尺度,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合法的法律框架。而在此之前,需要各地積極開展工傷保險試點工作,覆蓋更多靈活就業群體。需要各法院從各項法律中找依據,兼顧民間樸素正義觀和人文關懷,認定平臺與靈活就業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法院判定平臺與靈活就業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山東省無棣縣人民法院在判決外賣員與配送公司構成勞動關系,交通事故認定工傷時,根據自2020年7月31日起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的規定,經關鍵詞“外賣騎手的工傷認定”類案檢索,共檢索到類似案件9件,其中前八件案件全部認定用工單位與外賣騎手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并認定工傷,只有最后一件沒有認定工傷,被法院撤銷。而2020年后,這種趨勢在法院的判例中更加明顯。
比如,2020年6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騎手送餐途中遭遇車禍導致骨折賠償案,確認騎手平臺存在勞動關系。法院認為,在本案這樣的用人單位模糊的情況之下,法律不能讓處于弱勢的勞動者無依無靠,自行承擔風險。讓接受了勞動成果的單位來承擔責任,就是公平的,因為它獲得了勞動成果就是獲得了利益。判斷平臺公司與從業人員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仍應當審查雙方之間是否具有人身依附性、從屬性特征以及人身依附性、從屬性的強弱程度。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明確指出,研究制定平臺就業勞動保障政策,明確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關聯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確定勞動報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保障等事項。這為各地各法院提供了更多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權益的創新空間。
網絡買菜平臺送菜員摔傷案的勞動關系判定,也得益于《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的出臺?!稐l例》第36條第三款對“假外包真派遣”的用工形式進行了明確界定。同樣,廣東省在1月份出臺特定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試行辦法,首次將家政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等未建立勞動關系的特定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參保范圍,也為當地法院判案提供了依據。希望更多地方出臺這樣的地方政策,將靈活就業群體納入工傷保險范圍,讓更多法院為靈活就業群體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