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單位,并在系統內推廣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通知中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
在通知中,教育部明確四點要求:一是推動課后服務全覆蓋,切實打通學校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二是保證課后服務時間。三、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四、強化課后服務保障。四點要求明確而具體,是今后進一步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參照。
對于很多雙職工家長來說,如何接送孩子以及安排放學后的時間,一直是難題。教育部《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中小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然而,在多地推出課后延時服務后,也有部分學校出現了參與率低、報名人數不足等情況。很多家長在觀望的同時,紛紛針對服務時間、費用和課程質量吐槽。
由于課后延時服務費由家長“埋單”,于是有家長抱怨,費用無法體現課后服務的公益性,部分家長對費用的使用情況提出了公示要求,認為家長該有“知情權”。還有家長對課后看護的質量提出質疑,是否能做到“好師配好課”,如果不是自己班級的老師負責看護,對學生的情況不掌握,無疑降低了報名的積極性。
從孩子和家長擔心的“被自愿”參加,到“課后服務”變成“課后補習班”,再到學生的學業負擔有可能增加等,看來,好政策卻引來頗多吐槽,起碼也是“點贊與吐槽并存”,這說明課后服務還有一些不完善之處。而教育部在四點要求,可謂來得及時,從經費來源到拓展學習空間等方面,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只需認真落實。
當然,要想讓課后服務不走樣,必須結合實際,也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家庭的孩子,就會有不同的課后服務需求。因此,多樣化的課后需求必須對應多樣化的課后服務,這需要靠創新驅動。而無論如何,認真落實教育部要求,滿足課后多樣化服務,是當前和今后一斷時間各校的一個重點工作。希望把這項工作重視起來,以讓更多家庭免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