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經常出現的yyds是什么意思?答案是“永遠滴神”。最近,有博主吐槽網絡熱詞,“每次我看到yyds,總感覺它說的是爺爺得死”。一時間,“你們那好好說中文得判幾年”的話題引發熱議。
怎樣才算“好好說中文”呢?目前網友還沒有討論到行文層面,只是對個別字詞感到迷惑:awsl是啥?zqsg又是啥?原來是“啊我死了”“真情實感”。那如果用拼音聯想,nbcs是“拿不出手”的意思嗎?不,是英語“nobodycares”(沒人在乎)的縮寫……一些人聽不懂,想不到,繞不開,越看越煩,遂覺交流受到限制,語言遭遇侵蝕。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一種表達能流行起來,意味著還有很多人能夠理解,而且樂于使用它。撇開便捷、有趣等理由,網絡熱詞有“暗號”功能。人們將自己的意思打碼,以便篩查同類:你是5G沖浪選手嗎?你懂我的意思嗎?當暗號被解碼并回應,雙方能體驗找到伙伴的愉悅。使用某類流行語,也就成了對某種身份認同的實踐,體現“我是年輕人”“我熟悉娛樂圈”“我擅長打游戲”等。從“網絡熱詞阻礙正常溝通”的角度批評流行語,反而證明了流行語的成功——人家這樣講話,本來就不是為了和不懂這些內容的人溝通。
“不好好說話”的現象在其他文化中也很常見。一些英語國家的年輕人喜歡在單詞里用數字代替同音字母,比如用b4代替before;巴黎郊區流行使用“verlan”,把正常的法語單詞音節顛倒著說,構成一個新的單詞,verlan這個詞便是l’envers(意為“反面”)的顛倒。這被認為是年輕人或者移民群體的身份標志。部分verlan已經被法語詞典收錄。我們倒不至于把“絕絕子”“無語子”收錄進詞典,但可以更包容地看待這種文化現象。
因為語言有很強的自凈能力。曾經很火的“火星文”,現在已經不太常見,一度流行的“××體”,時過境遷再用起來就會顯得落伍。以前有人問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怎么看待火星文玷污漢字,老爺子說瞎掰,過五十年留下的就進字典,沒了的就沒了。yyds能撐多久,不妨拭目以待。
所以,某一刻趕在網絡沖浪最前沿,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不熟悉網絡熱詞,也沒必要抱怨自己被時代拋棄,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嘗試理解,這也是了解年輕人、跟上時代步伐的切口。二是靜觀其變,等時間淘洗出有價值的語言,再掌握也不遲。要是兩條路都不選,卻打著捍衛文化的旗號生悶氣,其實沒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