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份特殊的外賣訂單感動了無數人。
訂單是白菜豆腐燉丸子和兩個饅頭,地址是濟南市歷城區一家糕點店的“門口梯子”。備注中說:“老板,您好。工地已經搬到了淄博,這是給門口那個流浪的老奶奶買的,不放辣,請給外賣小哥說到地方聯系我。”(7月5日《人民日報》)
點外賣的是來自四川的湯先生,在濟南工作期間他曾結識了工地附近的一位流浪老人,常給老人送吃的。今年5月份他跟隨工地工程離開濟南后,仍常給這位陌生老人點外賣,并且每次都會讓外賣騎手幫忙拍一張老人的照片。按湯先生的話說,“我就是想看看老人怎么樣了,畢竟相處一段時間也是有感情的。”
不過一番萍水相逢之情,卻報以多次善待牽掛之心,這一份“陌生人送給陌生人”的善意顯得是那么的簡單、純粹與質樸,無怪乎網友們直呼“破防”。
這不禁叫我聯想到了不久前相似的兩個事例。廣東東莞的一名網約車司機,為救突發疾病的嬰兒,連闖三個紅燈,哪怕自己可能會面臨罰款、扣分,甚至被吊銷駕駛證;云南瀘水某餐廳內,一位小男孩邊低頭扒拉眼前的食物,邊誠懇地“批評”對面的父親對推銷員的態度過于惡劣。通通都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故事,通通都是彼此毫無干系的個體,但釋放的善意卻是一致的溫暖,大眾的動容程度亦是始終如一。
世間溫暖千千萬,緣何來自陌生人的善意似乎總是更容易直擊人心?或許是因為對待陌生人,我們本無期待,所以更顯驚喜;或許也正因為是陌生人,本毫無關聯,所以才更顯純粹與難能可貴。但無論原因為何,一種追求卻應始終不變——個體需要更多善意的傳遞來得到關懷,社會需要更多善意的澆筑以涵養溫度。
每個人都渴望被世界溫柔以待,但在一個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變大、生活瑣事日漸繁多的社會里,這樣一份溫柔似乎卻成了一種稀缺的資源。諸如屢見報端的“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訛事件”、泛濫的網絡暴力等等,現實中一些刺眼的道德滑坡現象正讓我們對陌生人的期待感與好感日漸走低,“冷漠”和“戾氣”則反之成為一種常態。
那種冷漠,或是來自點外賣時,活該外賣員就得爬個數十層樓給你送上來而不說聲謝謝;或是來自路上碰見一個發傳單的,即使對方笑臉相迎卻依舊垮著臉選擇視而不見;那種戾氣,或是來自排隊時被人插上一腳的怒不可遏;又或是來自通勤路上的人流里,一不小心被人踩上一腳的面目可憎……生活的煩惱與壓力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情緒所在。然而,在人員流動加快、每個人每天可能都得面對諸多陌生人的社會背景下,個體若總是“情緒”高漲,只可能讓自己活得“心累”;而社會環境若總是充滿情緒張力,更只會讓文明的建構顯得疲乏無力。也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對陌生人多存一份溫情、傳遞一份善意顯得是那么的重要,畢竟,唯有人人都溫柔待人,人人才更有可能被溫柔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談及為何要給陌生老人送外賣,湯先生提到部分原因也是源自他曾在濟南這座城感受過溫暖:在某個寒冷的冬夜,和工友在一家面館吃面,老板額外送了兩份分量特別足的面,讓他“特別暖,記憶猶新”。
昔日一座城贈我以溫暖,今日我報之以溫柔。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受益人。湯先生的故事之所以叫人感動,不僅是因為個體的熾熱心腸,更是因為它教我們相信:人心可以影響人心,善意,真的可以得到傳遞與延續。
也正是因此,看到這樣的暖聞,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句“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感動。更多的,或許也該提升自身的覺悟,付諸更多的行動,努力讓自己在下一次也成為真情的傳遞者,成為善意的接力者,共同托舉起一個真善美的社會價值體系。唯有如此,平凡的生活才會涌現更多不平凡的感動,浮躁的社會才會釋放出更多打動人心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