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點位有未清理垃圾、垃圾桶未覆蓋、樓道墻體有破損……”在海曙區段塘街道,經常能看見幾名左臂上統一戴著紅色袖章和“啄木鳥”徽章的訪客,他們行走在各社區內,拍攝記錄社區內的不文明現象和文明創建薄弱點。他們就是段塘街道文明城市創建督查隊“找茬團”的成員。(7月5日《寧波日報》)
“全國文明城市”光榮稱號是一座城市的“亮麗名片”,它既是對城市文明建設的認可,也是一座城市極具競爭力的“金字招牌”和戰略資源。這些年來,全國不少城市為了獲得或保住“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城市管理者想了不少點子,下了不少功夫,也出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了一些事關百姓利益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城市“顏值”。然而,也有少數地方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卻把功夫和精力下在“評時”,而忽視“平時”,以致遭到不少市民反感:認為這種搞“一陣風”“突擊式”的“面子工程”不要也罷。
有人哲人曾經這樣描述城市的功能:“人們為了活著,聚集于城市;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這就意味著,創建文明城市必須解決好為誰創建、依靠誰創建和怎么創建三大問題。
文明在于一言一行,創建貴在一點一滴。因此,當前及今后文明城市創建要著力強化問題導向,切實把“找茬團”發現的問題作為文明創建工作的出發點,作為提升市民滿意度的著力點。尤其對于存在問題較多的老舊社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城郊結合部等場所,要加大整治力度,補齊工作短板,消除衛生死角盲區,并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
同時,創建文明城市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規律性、群眾性的現代社會實踐活動。正所謂羅馬并非一日建成。這就需要我們創新中國城市建設新理念,注重科學規劃、合規建設、強化管理,不必把城市定位在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上。應在保護自然景觀、延續歷史文脈、保持特色風貌的基礎上,多在強化城市基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實現城市發展上下功夫,多在城市環境上動腦筋,多在城市宜居上想點子,多在城市特色做文章,多在讓人民滿意上做功課,不斷增強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吸附力。真正讓廣大市民感覺到住這里工作生活更方便,住在這里更安全舒暢、住在這里更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