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7位名校博士入職深圳中學”“廣州市白云區教育局招聘50名博士研究生”引熱議后,近日又陸續出現高校教師跳槽中學的事件。根據深圳中學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篇文章透露,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羅天摯已擔任深圳中學化學老師。
名校高學歷者該不該當中學老師?輿論場出現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一方持“大材小用”論,認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具有培養時間長、資源投入大、成果顯現慢等特點,正因如此,待人才長成后更應積極投身到高精尖深的科研領域,以發揮“人盡其才”之效,中學顯然不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另一種觀點則將基礎教育領域視為“大廈之基”,認為高學歷者擁有開闊的學術思維、嚴謹的學術訓練、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特質更適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中學可以成為名校研究生大展身手的舞臺。
或許全面傾聽親歷者的心聲,更有助于客觀看待跳槽現象。部分高學歷者的真實想法之一是尋求職業滿足感。“泡實驗室、寫論文這些工作遠不及課堂上孩子們的一句‘哇’”,開啟童智、激發興趣,愉悅的學習氛圍令他們陶醉。真實想法之二是對人生規劃的不同理解。部分碩博生關注中學提供的優厚福利待遇與輕松工作環境,相較高校的職稱評定與行政事務帶來的沉重壓力,中學確屬不錯的歸宿。
在職業多元、擇業自由的背景下,我們充分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個人選擇。高學歷者投身基礎教育,如果他們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別樣的學習體驗與收獲,以淵博的學識澆灌希望的種子,這同樣是一種知識上的再生產,應該被肯定。但正如很多人所擔心的:“名校博士、副教授這類學霸真的能理解中學生的思維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攀登學術高峰的過程中,高學歷者長期鉆研精深、復雜的科研領域,一旦他們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思維較為簡單的中學生,這種長期訓練形成的學術思維能否因場景轉換而及時作出調整,他們能否成為“教學生學”的好先生,值得懷疑。
對于高學歷者走進中學課堂這件事,可取的態度當是客觀看待、正確引導。沒有千篇一律的人生意義,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職業道路,綜合考慮自身興趣與發展規劃才是選擇就業崗位的必要遵循。對于熱情投身基礎教育的高學歷者,我們不應苛責。同時,來自名校的博士、副教授等入職者也應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適時轉變思維模式,以豐富學識回應學生期待,以科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種下求索、探尋未知領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