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好心人收留母親,也感謝高橋的網格長和民警,讓我們母女18年后再相見,母親現在情況穩定。”7月17日,家住寧波北侖的陳惠哽咽地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2003年12月11日下午,時年50歲、患有間歇性失智癥的陳鈺從北侖家里走失,從此成為“流浪的人”。(7月18日《寧波晚報》)
18年的每一天都是思念,18年的每一天都是牽掛。18年里,每次想到走失的母親,孩子們都是以淚洗面,他們多么希望“走失的母親”能有一天回到溫暖的家,而每一次的“相逢”卻都是在夢里。如今,“再次團圓”從夢里走進了現實,患有間歇性失智癥的母親終于回到了家。
走失的老人遇到了好心人,其被好心人詹巧紅收留了。盡管說“患有間歇性失智癥的老人”一次次走失,一次次流落街頭,但是收留她的好心人詹巧紅卻沒有放棄,一次次將老人找到并且收留。正如詹巧紅所說:“當初報過警,但由于當時信息和科技水平有限,始終找不到她的家人。”
一邊是好心人“幫助找家”,一邊是家人們“苦心尋找”。但是,由于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走失的老人”卻難以實現“回家團圓”。這種情況是很多的。如今社會上有一些“流浪的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礙,存在精神問題,存在記憶欠缺,他們說不清楚“自己是誰”。這些“流浪的人”要么被慈善機構收養著,要么在好心人的家里生活著,要么繼續在街頭流浪著。昔日的“技術障礙”成為“流浪的人”回家的牽絆。
今年1月以來,公安部部署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