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走神?作業拖拉?一看書就喝水上廁所?孩子可能注意力有問題。”這個暑期,學科類培訓機構遇冷,但“注意力訓練課”等花式輔導卻悄然升溫。這些一周期動輒兩三萬元的“訓練課”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驅使家長甘愿自掏腰包讓幼兒坐在電腦前玩“小游戲”?(據7月26日《北京晚報》)
“注意力訓練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以媒體報道的現象為例。有戴眼鏡的“專家”一臉嚴肅地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上課開小差、寫作業拖拉、小動作不停等行為,還有的打出“每天練習一遍,開學專注力提升10倍”的廣告語。這樣的廣告宣傳,的確會蠱惑人心,尤其是有這些“病”的孩子,家長極可能會為孩子報班。
事實上,“注意力訓練課”很可能是忽悠人的。比如,在這些培訓班中,有的小朋友頭上連著幾根導線,坐在電腦屏幕前玩“游戲”,盡管培訓機構老師說出腦區激活”、“腦波反饋”、“α波、θ波”等等一大堆高科技術語,且聲稱技術絕對科學有效,無任何副作用,并有著“成功案例”,但對于消費者而言,大概率會被收割韭菜。
據專家表示,上述這些并非新鮮事物。早在1958年,芝加哥大學Joe Kamiya博士就成功進行了α波神經反饋訓練實驗。但目前仍很少有研究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和必要的對照來檢驗神經反饋技術的有效性,醫學界對其質疑的聲音也一直存在。而神經生物反饋對多動癥的效果目前依然是安慰劑效應,其意思就是無效!
對于上述,消費者當有清醒的認識。即便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應該片面聽信商家的鼓吹,還須相信科學。也正如專家指出,“如果孩子疑似多動癥,應首先去精神科求助心理醫生做診療。”事實上,確實如此。如果將孩子的病癥一味地寄托于培訓,不僅會花冤枉錢,更是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不負責任。
當然,也有必要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一些家長之所以會迷戀“注意力訓練課”,正是因為相關知識的欠缺。所以,相關部門當引起重視。一方面有必要從科普上多施力,避免家長知識短缺導致的被騙;另一方面也應加大市場監管治理,對于一些不靠譜的培訓機構當依法給予有效懲治,這不僅有利于規范市場,也是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負責。
從培訓機構行業來看,當強化自律,不能靠噱頭蒙蔽欺騙消費者,就應該祛除虛假宣傳。同時,也應履行好社會責任,最為基本的應該傳遞科學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盯著利益,千方百計在孩子身上揩油。尤其是,面對日趨嚴格的監管,培訓機構更須增強守法自覺,恪守依法誠信經營底線,這也是行業向好發展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