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一些電商平臺,由多個未拆封快遞件組成的快遞盲盒受到一些消費者追捧。本該由買家簽收的快遞件為何會成為盲盒被上架?銷售所謂的快遞盲盒是否合法?快遞包裹被當作盲盒出售,上面的個人信息誰來保護?(7月26日《工人日報》)
盲盒源于日本的福袋,有游戲的成分。購買者以賭徒心理購買盲盒,希望能撞大運,拆出物超所值的“寶物”。然而,一些電商平臺,將多個未拆封快遞件組成的快遞盲盒,受到一些消費者追捧。但快遞盲盒也引發公眾的擔憂——如何保護快遞盲盒上的個人信息?
是啊,如今是網絡時代,公眾的網絡安全意識覺醒,對自己的個人信息保護非常重視??爝f包裹上都有網購者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現在,電商平臺將此作為盲盒出售,豈不是變相地售賣了網購者的個人信息資料嗎?若如此,快遞盲盒上的個人信息泄露,則會給網購者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不過,事實上并非如此。很多所謂的快遞盲盒,無非有以下兩種可能:首先,快遞盲盒是一種商業噱頭,快遞上的收件人信息、電話都是假的,銷售者只是借用盲盒概念,把一些本身并不值錢的小東西賣掉。倘若這樣,快遞盲盒就已經欺騙了消費者,當然屬于違法違規了。
其次,快遞盲盒經營者沒有欺騙大家,這些盲盒確實是從快遞平臺清理出來的買家拒收、買家也不要的“無主快遞”。然而,根據《快遞暫行條例》第四條的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毀棄、倒賣他人快件。那么,快遞盲盒又違反法規了。
綜合以上兩點,無論快遞盲盒屬于哪種情況,都屬于違法行為。所以,從理論上講,我們不必擔心快遞盲盒上的個人信息泄漏。然而,雖然快遞盲盒違法,但現實中確實有從快遞平臺而來的快遞盲盒,《工人日報》的記者根據盲盒上的電話,核實了快件的真實??梢?,快遞盲盒確實存在泄漏網購者個人信息風險。
竊以為,快遞盲盒信息保護,需釜底抽薪式治理。怎么釜底抽薪呢?既嚴格依據法規,從源頭杜絕“無主快遞”的外流。直白一點說,這既需要郵政管理部門的嚴格監管,落實《快遞暫行條例》和《無法投遞又無法退回快件管理規定》;同時,也需要鼓勵社會各界具備快遞盲盒。畢竟,快遞盲盒的存在,本身就是畸形怪胎。唯有徹底切除了這個毒瘤,才能維護盲盒經濟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護網購者的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