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有媒體注意到,每位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的名字后面,除了年齡、專業、工作單位等信息,還首次增加了具體的推薦人姓名或推薦渠道,被認為是強化院士推薦責任的重要方式。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堅持院士增選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不僅關系到院士隊伍建設、院士這一科技科研共同體的社會形象,也直接關系到院士制度的學術公信力,以及我國科技科研事業的健康良性發展。近年來,因為個別院士的遴選爭議,使得院士增選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相關部門持續推動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社會各方面對院士評選機制、學科布局、學風作風等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向社會公開院士增選推薦人來強化院士推薦責任,無疑是回應社會期待的重要舉措。
必須承認,推選院士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對普通大眾來說,因為缺乏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往往很難對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做出準確評判。盡管如此,院士增選依然不能簡單理解為科技科研共同體內部的事。一則,院士既然是一種最高國家學術稱號,內在地必然要接受公眾審視;二則,科學研究首先是學術工作不假,但終歸是服務社會的。就此而論,向社會公開院士增選推薦人,既有利于通過更公開廣泛的社會監督強化責任,同時也強化了院士制度作為一種學術制度與社會的聯系,讓候選人和推薦人更深刻認識科研的社會責任。
還要看到,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和社會都對廣大科研工作者有了更高期待。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對科技創新不斷提出重大而急迫的需求。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甩掉“卡脖子”的手,強化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院士充分發揮關鍵少數作用。這就要求繼續穩步推進院士制度改革,通過嚴把院士遴選質量關、激勵院士弘揚科學精神等,引導院士積極主動發揮在實現國家戰略需求中的作用、在學風作風方面起表率作用。
改革需要較真碰硬,同樣需要積小勝為大勝。以強化院士增選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而言,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的改革和完善,都是服務于在更大層面上推進院士制度改革,都有助于更好地激勵激發廣大院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公眾,自然期待更多這樣的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