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首次將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五大價值明確化,堅決破解科技成果評價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控制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調整獎勵周期……(8月3日新華網)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有了更為明顯的提高,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飛機,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涌現;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成果舉世矚目;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鐵基超等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殊不知,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對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雖然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人才激勵等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當前不少科研單位就有“唯論文”和“SCI至上”,有按“帽子”定薪酬待遇等現象,以致在我國論文買賣竟然發展成為一產業,不少人為爭“官帽子”、拼“頭銜”,無法潛心研究,安心育人。
究其根本原因是當前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都將在“核心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作為對教師、科研人員考核以及學生能否畢業的重要指標。不僅僅是高校,只要涉及職稱評審的單位個人,都有發表論文的需求。也許正因為需要發表論文的人數越來越多,而學術期刊資源有限,這樣極大刺激了學術市場畸形繁榮,以致現在有人公開在網上明碼標價替寫論文,有人則為學術雜志充當中介,買賣期刊版面,讓論文買賣成為一種產業。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騙子都看到其中的漏洞,竟然騙到了全國多所知名高校200多名教師。
其實,評價一個同志的水平和能力是相當復雜,并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學術評價的簡單定量機制,不僅容易導致學術成果總體質量下降,還助長了學術腐敗。近些年來許多對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有興趣的研究人員,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機械地重復一些低水平的學術研究,以及一稿多投、抄襲、剽竊等學術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就是有力的證明。
“評價體系很重要,要不然就引導到歪路上去了。”如果不改變當前這種以論文為主要內容的考核體系,必然導致學術上的粗制濫造和急功近利。正如朱道本院士所說:科研人員當然要寫、要發表學術論文,但論文不能被當做重要的評價指標。
在大力倡導科技創新的今天,期待有關職能部門能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為契機,對科研人員的評價能從“唯論文”和“SCI至上”,實現向以創新實際貢獻、創新發展態勢、創新質量水平評價為主的跨越;從比較關注同行評價為根據,實現向更加注重實踐和歷史檢驗與評價的轉變。切實把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正確評價導向樹立起來,把多元分類評價體系健全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治理學術腐敗與學術泡沫,破解論文買賣的產業鏈,讓各類學術期刊真正回歸學術軌道上來,還學術期刊學術面目,避免論文造就虛假學術繁榮,不斷推進我國科技創新。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科研人員甘愿安心坐“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