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巭是95后,因為“巭”字無法識別,有一次他乘飛機時要專門跑到柜臺辦理值機手續,而一起出差的同事們輕輕松松就在互聯網上完成了所有手續,整個團隊都停下來等他。他不禁感嘆:“爸爸媽媽,你們為啥給我起這么難的名,差點讓我誤了飛機。”(8月13日上觀新聞)
現實中,像林巭那樣為“名”所累的不乏其人,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辦理社保繳費、戶籍遷移、車輛登記、就醫看病、金融服務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處處碰壁,備受折騰,不時引發媒體關注。原因其實很簡單,是他們的姓名含有生僻字,而公共服務機構電腦系統字庫儲備不足,沒有收集相關生僻字,造成無法準確識別一些市民身份信息。
解決市民的生僻字苦惱,從技術看并不復雜。有上海市人大代表就直言,“要解決這件事不難,升級或更新一下輸入法字庫就行。”事實上,早在2016年7月,公安部聯合工信部、人民銀行、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八個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各單位升級服務電腦系統字庫,推動姓名中含有冷僻字的身份證在各用證部門特別是基層窗口單位全面正常使用。隨后,公安機關等部門更新了系統字庫,數字化生活場景中市民為“名”所累現象正在逐步減少。
據了解,目前,公安機關使用方正新典碼輸入法(即方正冷僻字庫)處理相關生僻字,制作、打印含生僻字的居民身份證及戶口本,且在公安人口信息系統內均能夠正常顯示、讀取。不過,上述“方正冷僻字庫”是一款付費軟件,部分公共服務機構之所以沒有使用該軟件,要么是不想支付相關費用購買,要么是無視市民的生僻字苦惱。
我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的生僻字雖然占比很小、使用頻率不高,但往往蘊含獨特文化元素,是漢字“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起名自由,是公民姓名權的組成部分,他人無權剝奪。部分國人為了讓孩子的名字顯得獨特而有個性,起名時使用個別生僻字,只要符合文化傳承,不違背公序良俗,就無可指摘。
移動互聯時代,生僻字還能成為公共服務的“攔路虎”,實屬不該。解決這一問題,有上級政策指令,有榜樣示范,也不存在技術障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為民服務意識這股“東風”。因此,公共服務部門應秉持以人為本理念,切實增強服務意識,正視存在問題,回應社會關切,與時俱進,升級、更新服務系統,充實、完善國家標準通用字庫,將市民可能使用的生僻字應錄盡錄,徹底搬掉這只公共服務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