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石家莊市元氏縣一家旅游公司舉辦的軍事“夏令營”教員暴打3名未成年人導致孩子們不同程度受傷一事,引發廣泛關注。目前,施暴者已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15天,涉事的旅游公司已被停業整頓。(8月16日央廣網)
根據媒體調查,涉事“夏令營”實為一家旅游公司主辦。工商注冊登記信息顯示,該公司經營范圍沒有教育培訓業務。石家莊市教育局官網上的公示名單也沒有“軍尚少年軍校”或其主辦機構“河北軍尚研學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的名字。也就是說,這家旅游公司創辦所謂的“少年軍校”、舉辦的軍事“夏令營”,純粹就是打政策擦邊球的教育培訓。
2016年末,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研學旅行”變了味。只“游”不“學”,“游”多“學”少,被認為是主要問題,同時存在著虛假宣傳、“霸王式”簽約、收費高、亂收費、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浙江溫州曾有一協會組織的“親子夏令營”驚現“女德班”;山東曲阜一公司舉辦的“陽光少年國學夏令營”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中國探險協會主辦以沙漠探險為主題的夏令營,由于沒有專業醫護人員隨隊,導致一名16歲的少年因體力不支身亡……
這些問題源于相關機構缺乏自律,但也折射出監管缺失。正如媒體指出,教育部除對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和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活動,有出臺明確的管理辦法外,對社會機構主辦的相關活動沒有明確規定。而受社會需求的影響,各類以自然探險、逆商訓練等為主題的夏令營,責任主體太多,打教育培訓擦邊球,往往亂象頻出。這些機構的人員素質、專業資質、相關管理沒有跟上,特別是登記、核查以及開展業務的情況,都缺少規范和監督。此次涉事的“夏令營”,就是這樣變成了“暴力營”。
十多年前,某地有個“西點男孩訓練中心”,就曾引起輿論的批評。“作業沒做完不能睡覺,作業寫得不好挨鞭打,說臟話吃辣椒,不講衛生嘗黃連……幾個回合下來,孩子乖乖就范。”如此做法的違法性質不言自明。此次涉事的軍事“夏令營”,雖然沒有那樣“赤裸裸”,但暴打孩子造成不同程度受傷,又豈是“方式方法簡單粗暴”所能推脫?
面對一些機構一味追求暴利,甚至以讓孩子吃點苦為名推崇暴力文化,不顧教育專業性的問題,有關部門亟需加強對“研學旅行”活動的規范和引導,特別是要加快相關行業標準的出臺,明確主管部門和監管責任,別讓夏令營成為“暴利營”“暴力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