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藝術學院畢業生郎佳子彧為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鄧稼先、屠呦呦、鐘南山六位杰出北大人制作了生動的面人形象,不僅與偉大的前輩們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思考與對話。而且,他“捏”出來的視頻火上了熱搜。(8月16日新華網)
95后的郎佳子彧是從小看著父輩制作面人長大的。但與其他同齡人不同的是,他不僅喜歡面人這項傳統藝術,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制作面人,即使“面臨困難重重,他也要盡自己一份力量。”正如郎佳子彧自己所說:“或許我們很難成為像前輩們這樣優秀的人,但可以一直努力向他們靠近。”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因為他這些年來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學習和鉆研,15歲的他曾創作出轟動一時的奧運福娃面塑,16歲就破格被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吸收為準會員。更為難得的是,他不斷堅持創新,不僅逐漸改善面人工藝可能失傳的現實問題,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這門藝術,為面人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無愧于“非遺傳承人”這個光榮稱號。
95后的郎佳子彧,雖然年紀輕輕,卻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成功啟示我們:保護、堅守和傳承文化遺產,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只有真正行動起來、落到實處,才能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才能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家園。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通過廣泛宣傳等多種形式,“非遺”從鮮為人知到廣為人知,從冷到熱,反映了我們國家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總體態勢是好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非遺”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非遺”難免與這樣的時代潮流存在一定程度的脫軌。文化經濟化,原來的作品、藝術品變成了產品和商品,這是勢不可擋的。但受利益驅動,有不少“非遺”徹底變成了商品的招牌、賺錢的工具,徹底喪失了自身的文化屬性,有的甚至變成了垃圾文化、劣質文化、惡俗文化,不斷地侵害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這種趨勢一定要警惕,要遏制,要清除。要還文化以“清流”、以“清新”、以“純正”。
況且,“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發展不僅僅是技藝上的傳授與發展,在相關史料的挖掘整理及相關理論的探析研究上同樣應得到相應的重視。而對“非遺”業界不良行為的抵制,對錯誤觀點的批評修正更是深層次的、高效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如果有的人借“發展”的名義,歪曲“非遺”的精神內涵,使優秀“非遺”走樣、變味、變質,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打擊。
這就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加大投入,大力宣傳各行業內的杰出傳承人,并以他們為榜樣,做好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當前,除對政府認定的傳承人給予支持外,對不是“傳承人”的手藝人也應給予相應的關懷,特別是對技藝過硬、人品過硬的底層手藝人要大力扶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全社會支持“非遺”、保護“非遺”、傳承發展“非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代審美的優秀“非遺”作品,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