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廈門一女子穿和服做核酸檢測被志愿者勸說“回家換件衣服”一事引發爭議。23日,日航酒店工作人員回應,該女子為酒店日料餐廳員工,和服為工作服,酒店規定不允許外穿。該員工為圖方便違反酒店規定,將由酒店相關部門進行處理。(8月23日觀察者網)
雖說酒店已經出面澄清,但由此引發的“口水戰”并未停止。有網友認為,志愿者做得對,女子穿和服實在不妥,指責其傷害了民族感情。多數網友則認為,又不是在敏感時間、敏感場所,沒必要這么敏感,如此上綱上線。于是,就在到底是“做得對”和“上綱上線”之爭中,生生把此事吵上了熱搜。
其實也不怪人們會對此事敏感,畢竟不久前的張哲瀚事件余溫未退。而且此事距離日本戰敗76周年紀念日較近,穿著和服來做核酸引發個人不適,可以理解。
但需要明確的是,穿和服和“精日”并不能劃等號。早在2018年,共青團中央就曾發文指出,看日漫、吃日料、喜歡優秀的日本文化等行為,完全不是“精日”,這是個人的合法權利,是完全正常的現象,我們否定的也從不是這些。也正如報道所說,該女子是日料店員工,“和服”對當時的她來說只是工作服,不代表個人喜好也不代表政治立場,為了縮減做核酸檢測的時間成本才沒有換衣服,這一點也是應該包容的。
不同觀點的交鋒并無不妥。需要我們警惕的是這場輿論風波的“幕后推手”。細心的網友都應該能發現,此事自始至終可以說只是柔性的勸導,當事雙方并未有任何爭執。志愿者只是勸這位女士回去換件衣服,而她本人也點頭答應,并比了個OK的手勢。然而,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給這段視頻的配文一般只有簡單的6個字:“志愿者好樣的”,似乎在暗示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評論的激烈討論與“標題黨”不無關系。
輿論可以說是民意的風向標,正因為這樣,更不容許輿論亂帶節奏。一些自媒體人,為了流量隨意帶節奏,撩撥民眾情緒,將平常小時往政治敏感話題上扯,撕裂輿論。作為新時代網民的我們,對一些專為博眼球的操作要有甄別能力,不能盲目吃瓜,成了別人收割流量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