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高質量男性”火了一個月就涼涼,“人類”風評被害;更牛的還有遍地“男神”“女神”,也只能用來說明性別;地球神界還不夠,就上“宇宙第一天團”“超級無敵宇宙大帥哥”。再看看情緒表達,7個以上“哈”字才能表達開心,“哈哈”只能代表敷衍;單個感嘆號、問號不足以表達震驚、疑惑,至少要“!!!”“???”。當然,還有一些萬能回復,不管什么情況,“救命”“絕絕子”“yyds”都可以一句話走天下。
有種說法是,現實和網絡的情緒換算至少是1∶100,你永遠不知道坐在你對面那個面無表情的人是不是正在瘋狂發送“笑到頭掉”“awsl”。這種語言和語言背后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語言通貨膨脹。紙幣發行量超過所需流通量時,貨幣就會貶值;詞語被隨意、頻繁使用時,該詞語的詞義將被弱化,導致思想、情感表達的不到位。
語言通貨膨脹在網絡表達中尤為明顯。網絡社交平臺、即時通訊工具打破了時間空間界限,方便人們隨時隨地聯系。線上交流方式帶來的改變不止是隔著一塊屏幕,我們看不到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肢體語言,難以準確判斷、回應對方情緒。面對面交流時,笑可以直接表達開心及開心程度,一個眼神可以表達夸獎和贊許程度,而線上交流想要達到同等效果,需要更多情緒化表達,彌補以理性文字為主的表達方式情感缺失。由此就不難理解網絡流行語動輒多字疊用、使用比較級乃至最高級,在不斷迭代中形成語言通貨膨脹現象。
從情感上看,語言通貨膨脹正在讓傾訴傾聽成為“奢侈品”。當表達者的喜怒哀樂愛惡懼無時無刻不處于最高濃度,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狼來了”效應,消耗自身信用,一些真實表達也會被淹沒。表達對象發現對方極盡溢美之詞安利的東西不過如此,容易形成“他總是這么夸張”印象,有意無意搪塞對方傾訴。適度情緒化表達可以彌補線上交流不足,過度情緒化的語言通貨膨脹則會適得其反,阻礙有效真誠的對話溝通。
從思想上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方式影響思維方式。感嘆愛豆漂亮時用“救命”,管他究竟哪里好看、怎么好看;看到美景時用“救命”,管誰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語言學者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被貶值、泛化的語言往往會模糊事物界限,限制我們對語言背后細節的思考,助長思維惰性。不信,看看社交平臺上“如果把笑死救命剔除我的詞典”話題討論,不少網友認為自己可能不會說話了,但在潛意識里會蹦出一句,“救命,我以后不能說救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