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不少寶媽出售冷凍人乳。買家中,有人稱是買給缺奶的孩子喝,有人稱用人乳敷臉祛痘,也有人稱相信人乳可“大補”買來自喝。不止于此,在中介的撮合下,尚在哺乳期的成人奶媽,以1500元一次的價格現場向成人客戶出售新鮮人乳,這類客戶以男性居多。
就法律而言,早在2000年,《衛生部法監司關于人體母乳不能作為商品經營的批復》就明確指出,人體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資源,不能作為商品進行生產經營。
就健康風險而言,從私人渠道購買的人體母乳因未經檢測容易存在衛生安全問題。就像有婦產科主任醫師指出的,一是不知道寶媽的健康情況,一些病毒可能會通過乳汁,傳給嬰兒;二是不知道寶媽有沒有服藥,客戶買回母乳后,也不會進行藥物或者相關微生物的檢測。此外,人乳保存的狀態、有無反復凍融等也會影響其品質。
就公序良俗而言,“中介”安排與奶媽線下見面,擠出來給成年客戶現場喝,或者客戶躺在她懷里,趴在乳房上像嬰兒一樣吸,不僅違反人倫,而且涉及色情服務。
就科普而言,據醫學專家介紹,成年人自身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所需營養通過日常的飲食攝入即可得到滿足,喝人乳并沒有特殊價值,反而部分成人喝人乳后,還可能會刺激腸道快速蠕動,導致腹瀉和腹痛。
由此看來,對線上線下的人乳交易必須立刻叫停。人乳交易亂象主要還是來自暴利的誘惑,但20年前的這一《批復》一是法律效力較低,只有規范作用,執行力很弱,二是不能應對現在日益發達的線上交易帶來的問題,像2013年、2017年媒體兩度集中曝光人乳交易亂象,但至今仍有此類亂象,且愈加隱蔽。因此有必要完善相關法規或出臺司法解釋,補上這一短板。
另一方面,因為健康的母乳含有早期新生兒所需要的所有營養成分和重要抗體,是新生兒和嬰兒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市場有這樣需求,也應該盡量滿足。目前主要靠母乳主無償捐贈給全國各大城市的26家母乳庫來解決供給的問題,但是這點數量甚至滿足不了醫院早產兒對母乳的需求。更不要說多家公益性母乳庫難以承受巨大成本所帶來的壓力而難以維持。
這就需要要像管理血液一樣管理人乳交易,做到廣泛科普,增加捐奶數量,避免濫用母乳;建立完善的運行與管理制度,確保母乳健康安全;增加母乳庫運轉資金,確保迅速送達。但也要看到,母乳并非像血液那樣是一種剛需品,可能不少人并不會積極捐獻母乳。這就需要科技賦能,加快研究各種指標基本能與母乳媲美的嬰兒用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