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減負”會不會引發家長擔心教學質量下降?8月31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北京市教育“雙減”工作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應。(8月31日《澎湃新聞》)
自教育部出臺“雙減”政策以來,廣大教師,尤其是廣大學生,紛紛拍手叫好。但“雙減”政策卻引發了廣大家長的“擔憂”,那就是其中的“雙減”之一——減少作業量,這無不讓許多家長擔憂學校的教學質量是否會下降?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會下滑?
其實,從學校層面而言,在“雙減”當中對“作業量”的減少,并不是簡單地按比例機械性地減少。真正減少的是機械、重復、懲罰性的低效率的作業,是通過“減”來優化作業的質量和結構,不是靠量取勝,而是靠指向性和針對性來取勝。
這也就是說,雖然學生的作業量在“減少”,但留下來的卻是更高效、更有針對性、更具有診斷性的作業。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對作業的研究要納入到教研體系當中,并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精細化地進行作業布置。同時,通過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教育教學質量更聚焦在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上,而不簡單是對于做題或者某個知識點的機械重復訓練。
同時,在“雙減”文件中也特別提到,作業是具有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的,教師必須對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且教師在判批作業時不再只是判對錯或檢查學生是不是完成作業,而是要看出作業背后所反映的孩子的思維特點及學習過程當中的問題。要通過學生在作業中的表現,包括錯題的狀態,找到學生學習當中深層次的問題。因此,雖然作業量在“減少”,但作業診斷鞏固和學情分析的功能實際上是在“增加”。這就意味著學生“作業減負”,必須倒逼教師“精選作業”。
因此,筆者以為,化解家長“教學質量下降擔憂”還需有“實招”。一方面,要求我們的學校要做好教研組和年級組的統籌、協調工作。比如,基礎性作業要留得少而精、有針對性;分層次的作業要留準,針對不同學情的孩子確定如何分層次訓練;彈性作業要留得合理,彈性既有時間上的彈性,也有內容上的彈性。另外,個性化的作業要考慮周全,考慮到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的每一位教師要摒棄過去的那種“拿來主義”,即不分青紅皂白地“見作業就布置”,尤其是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全批全改”之后,更是倒逼教師要“精選作業”。
由此可見,要化解廣大家長對作業“減負”之后教學質量下降的擔憂,還需從學校內部教學改革抓起,從倒逼教師“精選作業”做起。只要學校多些“改革意識”,教師多些“學生視角”,就一定能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從而既讓學生真正實現“減負”的目標,又讓廣大家長消除教學質量下降的擔憂。